“這裏公井的水好不好?”劉三問道,傳統豆腐製作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所以豆腐店老板對水的好壞有相當的鑒別能力。
“這惠福街上幾口公井的水,家中洗濯、炊事都能用,隻是不能烹茶。”老板道。
劉三點頭,不能烹茶,說明井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偏高。廣州地處珠江邊,又有北麵的越秀山等山地的泉水下泄,地下水非常豐富。但是淺表地下水易受汙染,特別是在排汙設施不完善的古代城市,大量密集人口排放的汙水下滲,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汙染。這是曆史上一些北方大城市每次重建都要挪個地方的重要原因。
廣州水源豐富相比之下要好很多,而且國人都有煮沸水之後再喝的習慣。所以供水上的隱患不是特別突出。
從廚房回到鋪麵上,卻見剛才那小女子已經洗幹淨了臉,頭發也梳了起來。正在填報戶口。劉三看了一眼,見她麵孔稚嫩,不過十四五歲樣子,大約是生在豆腐店之家,蛋白質攝入比一般人多的緣故,生得皮膚白淨細膩,珠圓玉潤的可人模樣。不知道怎麼的,他想起了留在臨高的兒子,又想起了萱春,不由得心頭一動。
劉三隨著普查組在城裏跑了幾天,大致了解了廣州的公共衛生情況。更全麵的情況要等普查組的資料彙總之後才能掌握。劉三便先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廣州特別市還沒有衛生局的建製,他是以“民生勞動省衛生署專員”的頭銜來到廣州的,他的辦公室便暫時設在林佰光的綜治辦內。
回到辦公室劉三便動手整理搜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這些天的所見所聞。按照他的看法,廣州的公共衛生是嚴重的不合格。但是這樣惡劣的情況下,大圖書館提供的資料彙編裏卻沒有什麼“大疫”的記載。莫非真得是古人在惡劣環境中生活,抵抗力強嗎?
劉三找來賈覺詢問,賈覺說每年的“回南天”,城中必有“時疫”,死人不少;到夏天又有所謂的“發痧”。但是死者多是貧民,所以很少有人關心。至於小規模的疫病流行,在城裏是見怪不怪的。換句話說,這個時空裏一次流行病爆發死個幾百人沒人當回事。
劉三有心想問得再仔細些,但是賈覺不是大夫,提供不出太多資料。他說如果劉三想多了解些的話,可以找府縣醫學的醫官問一下。
醫學就是州縣醫藥行政兼機關醫院,州署醫學的負責人稱典科,縣署的稱訓科,手下各有醫務人員若幹。既為官辦機構中人,老百姓渾稱之為“醫官”。
中國自唐宋起便有在地方上開辦官營醫療服務的傳統。明代每個縣都有“醫學”設置,一方麵受理醫藥行政事務,並為縣署官吏工役提供公費醫療,另一方麵也為民眾看病,乃至出診。海瑞在任淳安知縣時,寫過一篇關於整頓機關職能和改變作風的《興革條例》,在“醫官常例”名目下便有“醫生四名”的記載。
廣州府是通衢要道,一省的省會。一府兩縣的醫學醫官足有十幾人。劉三讀城工部編撰的參考資料的時候就知道這醫官的生意很是興隆。因為醫官中除掌印者即典、訓之外,都無俸祿,收入來自替民眾看病的診金。
雖然沒有薪水,這個職務卻有不少人搶,甚至要納銀賄買才行。海瑞在《興革條例》中又說:“醫官察病症脈理,識藥性,以利一縣之疾,近多納銀為之,圖差遣取利……”其實醫官中除掌印者即典、訓之外都無薪水,收入都來自替民眾看病的診金。因為老百姓總認為公立醫院比江湖郎中可靠,所以醫官的生意興隆。但是真正有本事的郎中卻不屑為此,反過來多數醫官的技藝也就不難想象了。
劉三進城伊始便見過府縣的醫官,想看看能不能以此來組織一個簡單的中醫院。結果談了些當時常見的大夫必讀的書籍中的內容,有幾個居然瞠目結舌,一句也應不上來。有人幹脆連《脈經》都沒讀過,基本的藥性都不知道。倒是會後立刻進奉了幾部《黃帝素女心經》之類的書籍給他。亦有人敬獻春藥的……讓劉三很是討厭。
幸而其中有幾個還算有真才實學。林佰光便關照人將他們請來相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