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節 大將(二)(2 / 3)

幕僚們看了塘報,認為髡賊必是已經知道朝廷要圍剿他們,所以才四處攻打縣城,所圖不過是大造聲勢,讓官軍心生怯意不敢來剿。

何如賓笑了笑,問:“我意調湯將軍所部救援澄邁,諸位先生以為如何?”

幕僚們認為髡賊火器犀利卻攻臨高、澄邁不下,說明其陸戰確係無能。湯允文所部在廣東的明軍中屬於較為“善戰”,派遣他去救援澄邁必能收功。

隻要把圍攻澄邁的髡賊逐走,原本從總督那裏不斷傳來的“催戰”也能有個緩衝了。總體來說,多數幕僚的意見還是“持重”。並不希望早早的全軍登島討伐。

內中一個幕僚卻連連搖頭:“鎮台大人,湯將軍所部多為水師。野戰破圍非其所長。貿然出救,萬一受了挫折,士氣恐有動搖。”

這個幕僚叫常青雲,是個舉人。頗好經濟之學,雖然沒當過官,對官場的一套卻很熟稔。是何如賓比較親信的幕僚之一。

何如賓默然的點了點頭,想到湯允文的所部雖然號稱五千人,戰兵才不過二千多人。大部分是水師,本來就不習步戰,又沒有多少陸戰的火器。這些人馬還分散在海南的多個州縣。要他救援澄邁就隻以瓊山的鄉勇作為主力了。

鄉勇戰力雖強,但是離開了本鄉本土士氣就大打折扣,非要厚賞才肯拚命作戰。按照塘報上所說,髡賊在澄邁城下修長圍,駐營寨。設防必然十分嚴密。到時候對方守寨應戰,火器又猛,湯允文未必能占到便宜。官軍在澄邁腳下豈不是進退兩難。

想到這裏,他暫時打消了讓湯允文派遣人馬救援澄邁的打算。然而澄邁萬一失陷,湯允文身為瓊崖陸路等處兼管白沙水寨海防參將,他的責任最大。但是自己即是廣東的軍事主官,又是征伐髡賊的主將,失陷縣城的責任是跑不掉的。

“依學生看來,不如鎮台即刻下一手令給湯參將,要他相機行事,速速救援澄邁。”

眾幕僚紛紛點頭:既然是“速速”,又可以“相機”,這裏果然巧妙!何總兵反正是下了救援的命令了,救與不救的皮球就直接踢到湯參將腳下了。縱然澄邁失陷,也追究不到何如賓頭上――他的標營人馬已經渡海了,總不能說他見死不救。這是其一;其二,就算澄邁暫時失陷,等大軍彙齊,收複澄邁不過是進軍途中的舉手之勞。

“再者,以學生看來,髡賊並無破城之力。”常青雲道,“他若有破城之力,何必要驅使民夫築長圍立堅寨?這必是髡賊做長圍的打算了。澄邁縣令隻需小心守禦,必能保闔城平安。現今之計,應命人混入城中,送去大軍必來相救的書子,闔城軍民見了定會全力守禦以待大軍。”

何如賓覺得他的主意不壞,當下關照一個辦理書啟的師爺去辦理給湯允文的手令,又手書一紙條要澄邁城內官紳士民死守:

傳知澄邁令邱及澄邁守城官紳共鑒:本鎮克日親統大軍馳援,望堅守勿懈,以待解圍。

下麵不寫日期,隻落了他的款。

想了想,他又寫了同樣的第二張紙條,隻不過前款變成了:“知臨高令吳及澄邁守城官紳”。

寫罷,傳令從軍中選二名通瓊山方言的精細兵丁,每人賞二十兩銀子,帶著二封書信即刻渡海投送。

辦了這二件事情,何如賓覺得心情暢快了些,想到因為呂易忠不斷催促進兵才把標營渡過去海去的,倒給了一個歪打正著的機會。

他微笑著問大家:“此次渡海征伐,髡賊的底細咱們知道的不多,我帶得這二萬人馬,除去空額、老弱,能戰之兵不過一萬多人。不知能否與髡賊一戰?”

眾人不免又是一番逢迎,什麼“大軍一到,滌清醜類”、“大張撻伐”、“大顯兵威”雲雲。這裏一半是奉承他的話,一半卻是幕僚們的真實想法――在他們看來,髡賊不過是仗著奇技淫巧,火器厲害點罷了,真要擺出堂堂之陣進行野戰,絕非朝廷大軍的對手。所以沒人對戰爭的結局持有懷疑態度。

內中有個幕僚說,雖然髡賊不足慮,但是畢竟船堅炮利,又糾集了“閩粵奸民”數萬人。而官軍至今對髡賊的底細所知甚少,連髡賊首領的名字都不知道。

官府的唯一情報來源就是塘報和各種市井傳言。

“鐵船可以浮在海上,快船無槳帆可行,這豈不是成了妖孽!”何如賓一貫對此不甚相信,隻是收到了湯允文的塘報才算是勉強信了三分,但是將領為了推卸責任或者鼓吹戰功,誇大敵情是尋常之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軍雖知己卻不知彼。”常青雲歎息道。

“那位孫天標即是從臨高逃回,必然對髡賊底細所知甚多,何不將其調來軍前聽用?”一個幕僚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