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學醫術(1 / 3)

時光飛逝,轉眼又過了兩年。

山廟屯。傍晚時分,夜幕即將降臨。

遠近的鳥雀、歸鴉嘰嘰喳喳歸巢了,在那些山林的樹梢間撲棱棱著翅膀,陰霾密布蒼穹,有些灰暗的天幕,看上去像是要下雨。

今天下午放學,是李小嵐放牛羊,她已經是二年級學生,還有大半個學期,就要升入三年級了。

李宏、田桂花忙活著將村部堆積在一起的鐵礦石裝車,運走,因為今天又湊巧有外麵的貨車來收購鐵礦石。

所以,李小嵐放學回家後,隻好趕著牛羊去山坡上放牧,眼看已經快天黑了,李小嵐早已經將牛羊用“牛羊嘴簍”罩上,趕回家裏了。

她還要將從山裏砍拾的柴禾,捆綁好後,用背簍背回家裏。

牛羊嘴簍,實際上,是用竹篾編織的,編成牛羊嘴那麼大的鬥狀物,然後用繩子拴起來,掛在牛羊的嘴上。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即使沒有人看守著,這些牛羊也吃不到地裏的莊稼,因為這嘴簍剛好是將牛羊的嘴給罩著起來。

當然也是為了省事,隻要罩著牛羊嘴簍,這些牛羊隻好乖乖地跟著羊腸小道,或回家,或趕出圈門去山坡放牧。

如果是趕出去放牧,到了山坡,將這些嘴簍摘取下來,牛羊就可以去啃食草料,而如果是放牧之後,趕回家,到了圈裏,也會把嘴簍摘取下來,直到下一次趕出圈的時候,會再給牛羊掛上嘴簍。

農村出身的孩子,都有著勤勞的品質,像小嵐也很懂事,放牛羊之外,還會砍拾一些柴火,背回家裏,用於燒火煮飯菜。

在石窠村這樣的山區,煮飯菜一般都是柴火飯,用幹柴,搭一個灶台,或者搭建一個火炕,這種火炕可不像是北方那種炕頭。

通常,南方的火炕是木頭搭建起來四四方方的台子,這種火炕,也叫“火鋪”,其構成是四角是圓木鑿成的方形柱子,比較粗,通過鑿孔用木頭穿插形成四方形框架,高有一米左右。而中央是空出來,四周用比較厚實的模板,像什麼楓木板,或者山裏的青岡木,這些模板都是實木的,也很厚實。

鋪在構建成的框架上,就是“火炕”或者“火鋪”最基本的造型。

接著,中間是用一些火磚砌成一個方向的桶狀,搭建鋪就起來,用於燒火造飯。

這樣一種火炕式的灶台,燒火造飯一般用火爐,或者三腳架,火爐會節省一些柴火,而三腳架由於一個鋼筋之類圓形圈,下麵焊接三根腳,再在圓形圈上內凹向焊接三根短的鋼筋,就是最基本的三腳架,接觸麵比較大,所以會比較耗損柴火。

即使比較耗損柴火,但在石窠村這樣的山區地方,最不缺的就是柴火,去山裏砍一捆柴火,可以燒上一陣子。

一般情況,燒火爐是夏秋季節,燒三腳架是春冬時節,由於石窠村這個地方,海拔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所以,早春入冬,氣候是比較寒冷的。

那麼,燒三腳架,一家人圍坐在火坑周圍,一邊煮飯菜,還一邊可以烤火取暖。

尤其像是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大冬天裏,一群人圍坐在火鋪周圍,一邊烤火,一邊談天論地,卻是格外的溫暖。

除了這樣的火鋪烤火取暖之外,那就是炭火了。

說到燒炭,對於山裏人來說並不陌生。

先是擇址挖窯孔,然後是砍樹鋸木、裝窯、燒窯、封窯和出炭等幾個環節。

窯孔位置應選擇於崗頭壟背稍微平坦之處,以通風、幹燥的地方為宜。整座窯孔呈大半個圓形狀,先用鋤頭劃一個大致的輪廓,然後把圈內的沙石泥土都挖出掏空。

那土窯高約五尺半,寬六尺左右,四周靠邊沿之處,留好三至四個煙囪洞和一個觀火眼。

然後開始砍樹伐木,一座炭窯安排七八個壯勞力,大夥兒分散開,每人手裏捏一把鋥亮鋒利的長柄大斧子,在陡峭的山腰壟坡裏,見碗口粗的樹木,揮斧就砍。隨著斧子的起落,一棵棵樹木撲倒在地,即刻斬頭去梢,將中段砍成五尺來長,不帶枝葉的光木段,拖到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