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外,趙國的五萬大軍已圍城一月有餘。
連月的攻城戰早已讓守城軍隊疲憊不堪,鎧胄上滿是敵人,同袍和自己的汙血,混雜在一起腥臭不堪。
手裏的刀劍也早已卷刃,甚至崩壞了數個缺口,已經不像是戰場上殺人的兵械,更像是木匠砍伐樹木用的鋸子。
城牆牆體經過一個多月的弩炮,投石車的連番轟擊,也將分崩離析,搖搖欲墜。
這可是大龍王國的王城,換做其他城牆早就坍塌了。更嚴重的是糧草早已供應不上,士兵們的口糧在一天天衰減,如今隻有上城牆戰鬥的士兵每天才能吃上一幹一稀兩頓飯,其餘隻能一天一頓稀粥。
其實整個城內的兵士們心中早就知道這城被破是早晚之事,可他們是大龍的將士,當應召入伍,披上戰甲的那一刻起,他們的肩膀上就扛起了護衛國家和黎民百姓的重任。
他們身後不隻是有治國有方,清正廉潔的明君,還有他們的妻兒老小,十萬白衣黎民。
他們不能倒下,也不能後退,戰死同袍最後的囑托,百姓們最後的希望,整個國家的興亡都在他們身上,即使他們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月前,當大龍王國收到趙國的宣戰書時,無論是在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在野的黎民百姓都不禁發出陣陣輕笑。
真是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了。
他趙惟儁是嫌龍椅硌屁股還是嫌自己趙國的龍椅不夠大,一隻老鼠想對獅子呲呲牙。
大龍王國國主龍敬曦給予了趙惟儁相當大的尊重,派遣本國最精銳的大龍槊騎兵軍團三萬人,大龍龍盾軍步戰兵團三萬,大龍龍羽軍弓弩兵團兩萬,大龍龍遊軍遊騎兵兵團兩萬,共計十萬大軍揮師北上討伐趙國。
趙國本是一小國,舉國兵力也不過十萬,更別提什麼精銳之師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三萬趙國武卒。
趙國武卒兵團皆是重裝步兵,披重甲,持重盾,擎長戈,迎戰時成方陣進攻。
趙惟儁曾放出過狂言,三萬趙國武卒可抵大龍十萬槊騎兵。
龍敬曦聽過之後,隻是說了句:
那趙老兒又喝多了吧。
兩軍相戰於兩國邊境清河河穀盆地,趙國東拚西湊確確實實也拉出了十萬兵馬,除去三萬精銳的武卒,也真沒有什麼能讓龍敬曦看得上眼的其他兵團,甚至有整整三萬士兵均是臨時征調的退伍老兵、農莊裏抓來的壯丁和毛還沒長齊的娃娃兵。
就這麼一支兵團拿什麼和大龍國的十萬精兵良將相比?
結果也並未出乎意料,當日大戰,趙國十萬大軍被殺的丟盔卸甲,滿戰場上都是趙國士兵哭爹喊娘的哀嚎聲和求饒聲。
至於那敢號稱以三萬滅十萬槊騎兵的趙國武卒,龍敬曦真就拿著三萬騎兵去硬衝武卒方陣,三萬對三萬。
雖然長戈重步兵在戰場上是克製騎兵的,但是趙國一直沒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大龍槊騎兵不僅是重騎兵,更是百戰沙場的王牌之師,隻有各軍團中殺敵最多,軍功最高,身體最好的士兵,在經過一場又一場的生死鏖戰之後才能當一名合格的大龍槊騎兵。
裝備是舉國之力打造的最精良的,戰馬從選種到繁育到出生到訓練都是嚴格執行的,中間但凡有一點錯誤都是殺頭之罪,軍餉全軍第一,戰死的撫恤金全軍第一,夥食全軍第一,殺敵更是全軍第一。
從大龍槊騎兵成立之日起,大大小小幾千場戰役從無敗績,大龍槊騎兵馬踏之處無一不是高歌猛進,凱旋而歸。
三萬趙國武卒被三萬大龍槊騎兵虐的體無完膚,長槊所過之處人頭落地,鐵蹄踩踏之處竟無一具完整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