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風雲多變(1 / 2)

朱浩事務繁忙,不可能長時間待在醫療隊,北邊的防疫工作已經步入正軌,他也告別了吳有性,馬不停蹄的趕回徐州主持大局。

他離開的這段時間,南方和中原又發生了不少戰事。

南方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瘟疫,偏居西南的張獻忠等農民軍又借機生事,利用北方被瘟疫拖住的機會大肆發展實力,攻城略地,加上東北的局勢仍然緊張,朝廷自顧不暇,哪還有能力再管他?因此張獻忠和羅汝才二人合力,躲在李自成背後如魚得水,攻占了不少州縣,實力大漲,隱隱已蓋過李自成。

因為東進的路被朱浩所阻,張獻忠得以全力往西發展。此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崇禎十四年秋八月,張獻忠將兵八萬,渡過長江,經過十餘天的苦戰,攻破巴州,也就是後世的重慶,四川全省震動!巴州是成都東麵的最大門戶。巴州一失,成都危矣。按照曆史,張獻忠應該是在明亡前夕占領的重慶,如今朱浩阻擋獻忠東進,其隻好全力向西,重慶陷落比曆史早了足足一年半!若成都一失,四川便不複為朝廷所有,以川地的特殊性,張獻忠很可能建國稱帝!

不過此時張獻忠受時代局限,並沒有全力西進,因他仍然心有不甘,妄圖染指襄陽,像李自成那樣據城而稱王,然後東下攻破武昌,控製湖北全境,以此為據點,東進江南。因此麵對西南重鎮成都,一開始他還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隻是派遣了一員將領帶著萬餘人試探性的攻打了一下,結果無功而返。他也不放在心上,將戰略重點放在襄陽城上。

彼時,羅汝才控製鄖陽全境、襄陽以西兩府十六縣。而張獻忠的力量更加膨脹,武昌以西,巴州以東,北接羅氏,南達洞庭,皆入獻忠之手。整個湖北除了襄陽、武昌二城和僻處大別山區的隨麻數縣,幾乎全部落入農民軍控製之中。中原被阻斷,中南、西南諸省跟北京基本上斷絕了聯係,照此發展下去,南方或陷落或分立乃遲早之事。而朝廷隻能依靠北方、山東、和江南一帶跟農民軍和滿清對抗,總體實力已是一落千丈!朝廷的軍令達不到南方,因此也就不能南北夾攻農民軍,戰略優勢始終不在朝廷這邊。

曆史上也確實如此,南邊除了一個擁兵自重不肯出力的左良玉,再無堪用之兵!

武昌和襄陽成了孤城,崇禎病急亂投醫,重新啟用楊嗣昌召集大軍督師湖北以解襄陽之圍。楊嗣昌無奈之下,帶著匆匆拚湊的三萬明軍直奔襄陽,沒想到經過河南時,被李岩打了個埋伏,損失過半,楊嗣昌混戰中重傷不治。其餘殘軍灰溜溜的逃回直隸。崇禎不甘心失敗,啟用陝西總督付宗龍為河南總督,調集朝廷官軍,發動十月戰役,妄圖打通直隸到湖北的戰線,將農民軍分割包圍。

這樣一來,明軍勢必與李自成部有所接觸,雙方在崇禎十四年的十月到該年年底,交戰十餘次,互有勝負。傅宗龍一改楊嗣昌等人之前的戰略,頂住崇禎的壓力,聯合陝西明軍,步步為營,逐步向南推進,壓縮李自成的戰略空間。

此時的陝西總督已經改為丁啟睿,該人與傅宗龍一向交好,自然是全力配合。說來這丁啟睿也是明末數得著的一名帥才。二人集合全力,相互配合之下,居然略占上風。

雙方能動員的兵力相差無幾,本來李自成部得了朱浩的火器後,組建了火器部隊,但新編製的火器軍缺乏訓練,未能發揮出良好的作用,加之李自成不願意放棄已經奪取的城池,成了守方。因此雙方的實力一下子拉平,而傅丁二人則是發了狠心,跟崇禎申請之後,也拿出了壓箱底的大量火器。沿著衛輝、鄭州、中牟一線展開了雙方交戰以來的第一次正式的大規模火器戰!

接連一個多月,中原大地上炮聲隆隆,據徐州情報人員回報,此次兩軍動用了五百多門火炮,火器軍的數量則是達到了空前的三萬多人!朱浩聽了後也不禁咂舌,看來朝廷還是有些底蘊的嘛。

明軍的火器部隊戰鬥力雖然比新軍要落後的多,但相比農民軍這些初學者,還是占了優勢。李岩不在身邊,李自成練兵的效果也打了不小的折扣,因此開始的時候,連敗了數戰,損失了幾千人,丟了幾個縣城。無奈之下,李自成集中兵力,又派人聯係李岩左右夾攻。漸漸的又把戰局拉回起點。

李自成的火器軍則在戰鬥中逐漸積累了經驗,戰鬥力也漸漸提高。吃了苦頭的傅宗龍一直納悶:穿的跟叫花子似的流賊什麼時候有了這麼多的火器?因為農民軍都是些老式火銃,他就沒有多想,以為是李自成用以前繳獲的火銃仿製的,隻得暗叫倒黴。若是他知道這些都是朱浩背後搞鬼,不知道他作何想法?

崇禎則是連連催促朱浩出兵,從東麵夾擊李自成。都讓朱浩以徐州正在賑災尚未穩定,不宜出兵為由推脫過去。

北方的拉鋸戰還在進行,南方的張獻忠卻終於按耐不住,開始蠢蠢欲動。他的目標也很明了,就是襄陽城。

襄陽城地處河南和湖廣交界之地,不禁位置極為重要,還有著極高的戰略價值。占領此城,不但顯示了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實力,而且城內物資豐富,財富無數!僅僅一個襄王家產何止千萬。因此張獻忠做夢都想打進襄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