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番外(1 / 3)

後來的他們:

“組長!三號實驗組模擬手術失敗, 現在叫停了。”一位身著無菌服的青年醫師急匆匆地走進來,停在一人的麵前。

任景一下子蹙起眉頭,朝身邊的助理偏了偏頭, 示意讓他接上培養皿觀測任務, 一邊跟著來者往外走。

“什麼情況, 他們模擬的是什麼手術?”

“心髒搭六個橋……推測模擬結果術後兩小時出現了心髒驟停情況, 需要第二次進行開胸搭橋, 腦部ct結果還是出現了大麵積腦梗……”

任景取下眼鏡揉了揉眉心:“還是形成了血栓, 別著急, 我去看看。”

青年鬆了口氣, 如蒙大赦。

任景聽見他略重的呼氣聲, 好笑道:“怎麼,你以為要挨罵嗎?”

確實如此, 因為心髒搭橋手術應該是個成功率很高的手術, 他們沒模擬好被罵也是正常的。

青年不好意思地笑笑, 說:“是的……之前我跟的實驗組組長比較凶,所以每次做錯事都挺害怕的。不過組長你的脾氣真的很好,還這麼年輕,大家都覺得你很厲害。”

說到這裏,青年稍稍垮下肩膀。

之前網上的人們總開玩笑說科技進步不帶醫學玩,總是在it上打轉, 醫學資源一年比一年緊張。可這一次, 時代真的聽到了廣大民生的要求似的。

今年是醫學生政策改革的第三年,驚鴻普及量產化的第五年,醫學生被迫跟著時代開始改變。

新政策出台,研究生學習時間和規培相結合是如今火爆的努力方向。

許多還在學習的研究生,在校期間就要時常參與大小手術的模擬學習。完全逼真的環境, 完全寫實的錄入數據模型,讓人喘不過氣的實驗環境……讓這些尚未出社會的學生們感到迷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畢竟這些事情放在他們的前輩身上可是往後好幾年才應該體驗的事情,可他們現在就要經曆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長,加之之前的幾次疫情爆發,讓人們意識到醫資是多麼的稀缺,醫患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國家曾經一直在呼籲能不能縮短規培時間,好加快醫生的上崗進度,但經驗累積本需要時間的沉澱。沒有時間累積,很難出好醫生。

學成的年輕本科醫學生要經曆三年規培,期間要不斷的輪轉,與各個科室磨合,看看與哪個科室磨合得好,結束之後還要經曆嚴苛的考核。過程中隻能拿最基礎的工資甚至沒有工資,還需要家人的補助,壓力和作息都是常人所難想象的。

這樣一番考驗下來,一個醫生真正上崗,最低也得二十八九歲。

人命關天不可輕忽,於是政策再怎麼呼籲,規培流程還是難以縮短。

直到驚鴻的出現,到hla分子追蹤法在臨床醫學的不斷深入研究,癌症學經曆了更新換代般的大突破。

新政策才徹底有條件落實下來。

future,真是他們廣大醫學學子又愛又懼的名字。

還是太年輕,任景在心裏悄悄想道。

這樣便利得可怕的光景,是前人幻想了多久也得不到的福音。等到這群孩子們真正上崗,就會發現驚鴻的偉大之處了。

驚鴻投入醫學領域的前一年,國內兒童約23億,兒科醫生13萬,平均下來一個醫生要負責將近兩千個孩子。或者隨便上網搜搜中國醫護人員數量、醫學生每年畢業人數和真正投入醫學相關事業的人數,就會發現占比已經非常可怕。

而驚鴻投入後的下一屆雖是被政策打得猝不及防,叫苦連天,許多醫學生吐槽小視頻在短視頻平台新梗不斷。但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醫學生上崗時間被大大縮短了,真正上手術台的時間縮短了,許多烏發正茂的年輕醫生上手術台後,臉上出現“臨危不懼”的表情和他們的帶教如出一轍。

第二年,許多醫院就擴大了一倍以上的規模,加之飛鳥係統在取藥機器上的廣泛應用,醫院人流密度肉眼可見地鬆散下來。

隨之而來的隱形解壓也出現了,輪班的醫生護士要負責的區域減少了。英年早禿的醫者也少了許多,青年醫生在相親市場上的火爆等級直接上升一個層次,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小柳,你的起點已經比我高多了。你的起點是q大,而我一開始隻是個很平庸的人。”

“誒?”小年輕錯愕。

平庸到深夜裏醉酒痛哭,平庸到妒忌每一個天才卻不敢說出口。是的,雖然他從未說出口,可他真的曾經很嫉妒渝昔。

越是想要往上爬的人,就越會因為自己的平庸而痛苦。

好在他沒有對不起future給他留下的交換生申請表,去q大的交換期間,他考了研,直保了碩博,這次是他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的保送資格。

而他現在最大的項目,就是參與他曾經連說出口都會臉紅的夢想工程——虛擬器官的開發。

現在想想,他和那些平庸的人們有什麼區別呢,不過是多了一個說出去會讓人笑掉大牙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