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祭祖(1 / 2)

範榮在陽河足足耽擱了數日才見到了宣大總督崔景榮,倒不是崔總督不給方從哲麵子故意拿橋不見,而是範榮運氣不好,來的時候正趕上崔景榮去轄區邊鎮巡視去了。

隻是真見到了這位明末曆史上十分有名的高官後,攏共也沒說上幾句話就被崔景榮給打發出來,看得出來崔景榮對知交方從哲的囑托十分看重,隻是有些瞧不起範榮這商人身份而已,而且方從哲信裏也沒說這是自己新收的弟子,自然也懶得和他客套,幹脆把他當作替方閣老辦事的下人直接甩給了手下的心腹幕僚,具體的用不著跟本督說,本督忙,沒空,去找何管事吧,自會和他交代清楚。

這讓興衝衝趕來想憑借自己穿越者光環與之結交的範榮鬱悶不已,卻也毫無辦法,好在那何管事在得了崔景榮麵授機宜後,對範榮提出的幾件事都一一照辦,一點都沒為難他。

幾乎沒費什麼勁兒,幾句話,一張名帖,整個介休商幫就全須全尾地從開中法裏退了出來,以往那些拿捏他們的幾位參將遊擊,估計連個屁都不敢再放,這可是自己的上上上官直接壓下來的事情,有一言以決其生死的無上威力,看誰還敢胡攪蠻纏拎不清?

除此之外,關於未來邊貿走私這塊的通關事宜,山西鐵料采購生意等幾項關鍵大事,何管事也代表總督府這邊幫範榮一一辦理了,隻是該分潤的好處卻是一分不少,有部分總督府也並不準備介入,而僅僅是起個牽線搭橋的作用。但這已經讓範榮欣喜若狂非常非常滿意了。

因為有宣大總督府背書,整個宣府、山西、大同三鎮他範榮都可以暢通無阻再無任何障礙。當然,跟下麵人打交道,不能全靠上麵來壓服,具體辦事的也要正常給好處,平日裏的關係同樣要維護好,不能全靠上級領導壓服,範榮哪怕後世沒做過生意,可這道理他也懂,拉關係同樣是他的強項之一。

等範榮一行辦完了陽江的事情,趕回到介休老家時已是枝繁葉茂綠草如茵的盛夏了。這年代的山西可沒有大規模采集煤炭,風光秀麗景色十分宜人。範家的祖業在介休龍鳳鎮張壁村,全村大部分人都姓範,跟範永鬥家沾親帶故。無論是龍鳳鎮裏還是張壁村,範家都有規模宏大的宅院,坐擁過兩萬畝上好耕地更是整個介休最大的地主。

此次返鄉,範榮計劃大興土木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基地,包括年產十數萬石的糧食基地,可以同時容納過萬頭馬匹和牛羊的短期牧場,還有就是建立一支名義上的鄉勇團練實則為範家私軍的武裝力量。

時間緊、任務繁重,一切從零開始。而且介休畢竟是個窮鄉僻壤的小地方,許多事情並非靠銀子就能完全搞得定的,所以範榮到了龍鳳鎮之後才發覺,之前是自己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有點想當然了。後世的時候他是教書育人的教授和研究課題的曆史學家,長期流連於書牘與象牙塔間,從未有過經商或是做項目之類的經曆,

在京師跑關係難不住他,在張家口有父親範明和管家範四寶等一眾幫手,多是動動嘴就全解決了,可真到了介休實實在在需要自己做事的時候,才發覺自己這方麵實在太弱了,偏生這次回來隨行的隻有管帳的賬房和幾個隨叫隨到的夥計。根本沒人能幫上手,而大家夥都眼巴巴看著他等他指令行事。

在一通惹了不少笑話的胡亂指揮後,範榮明白身邊若沒有幾個能幫上手的人才可是萬萬不行,大的計劃他會天馬行空跳出曆史的束縛去製定,手筆和格局倒是夠大,但執行起來的難度更是呈幾何級上升,沒有統籌和執行力強的人才輔佐,就跟水中花鏡中月一般,比如種幾畝地或是幾百畝地,他還可以尋莊子裏有經驗的老農來,但現在是要耕種幾萬畝土地!

這可如何是好,可把原本躊躇滿誌的範榮給為難壞了。他仔細回憶了下明末那幾個曆史上有名的既懂屯田又會練兵允文允武之人,一一列了出來,希望尋求治世能人來幫自己,最後列出了三個名字,分別是洪承疇、盧象升、茅元儀,這三人曆史記載都是有過大規模屯田並獲得成功的實例,又都能征慣戰善於帶兵,即使洪承疇後來投降了滿金,也是血戰被俘寧死不降,最後被皇太極使盡手段逼迫才不得不降,實屬情有可原,至於另外兩個就更不用說,盧象升血戰不退為國捐軀,茅元儀則是被罷官後,眼見遼事糜爛,國家大廈將傾,自己卻絲毫使不上力,為此鬱鬱寡歡,得抑鬱症把自己憋屈死的。

不過再仔細一核計,發現這三個最佳人選均不適合現在的自己。洪承疇這一年二十二歲,倒是年富力強,不過按照曆史記載,出身貧寒以走街串巷賣豆腐幹為生的他,現在應該正在福建泉州老家參加鄉試,並在晚些時候中舉,更要到明年,也就是萬曆四十四年的會試中位列二甲,正式走上明末曆史舞台,洪承疇可不是汪文言這種花錢買來的國子監學生,而是正兒八經前途無量的應考士子,範榮沒辦法將之綁來替自己效力,自然是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