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鑫打聽了一下,他們賣出去的十幾套院子的業主很多就是衝著這兩百平的農田來的。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種花家基因裏就流淌著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酷愛。
包括林爸林媽也是這樣,本來對這邊房子沒什麼興趣的他們,甚至都因為這個點對隔壁村的房子重新燃起了一些熱情。
所以,不管是考慮到自己村和隔壁村是競品項目,還是考慮到自己的種花家基因偏執,林鑫都覺得隔壁村有的農田使用權自己村也必須有。
但就如歸隱民宿大叔永遠比本土農家樂老板更懂城裏人一樣,林鑫對那些期待田園牧歌生活的城裏人的真實渴望也了解的透透的——
他們腦海裏的田園牧歌更多的是三條狗,兩隻貓,想吃什麼隨時到地裏摘。
至於說那些除蟲鏟草和耕地上肥?不存在的!
有人願意澆澆水都算是勤快!
所以,完美的小院配農田,配的不能是完全沒人管的荒地,需要配的是那種有事兒可以托管,沒事兒可以自己直接去摘摘菜的“成熟”農田才行!
而和鄉村物業管理一樣,專門做這種服務的公司現在還是太少了,與其費勁去找,林鑫覺得幹脆也自己來得了。
當然,她敢搞這麼大的攤子還是因為現實也支持。
在村子裏實地調研的時候林鑫就發現了,本來一百多戶人家的村子現在隻有十幾戶常住,而這十幾戶常住人口裏,隻剩下四戶還在從事農業種植。
小山村的土地都是山地,能種的農作物都是果樹。
目前村子裏的情況是,雖然所有果園都被這四戶人家承包了下來,但收益卻不怎麼樣。
品種老,技術差,勞動力還缺乏,當時帶林鑫三口參觀的村民自己說起來都歎氣。
“其實他們四家也早就不想種了,一年到頭一天都不得閑,還掙不了幾個錢。”
“但是村長也不能看整個村子的土地都荒下來啊,所以現在就是村長每年都好說歹說的求他們先種著。”
“哎,他們也一年比一年年紀大,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還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呢。”
當時林鑫聽完隻是跟著感慨,但回來之後一通盤考慮,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這是雙贏的事情啊!
村裏麵沒人願意種,自己又願意接手,這不是妥妥的雙贏麼!
而且——
林鑫想到這兒略微有些不好意思。
而且她搞農業開發,還在經營範圍裏加上了生物科技,想的其實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田園牧歌生活的渴望那麼簡單。
她還想做點兒利國利民的事情。
現在多數的農村經營模式還停留在小農經營的狀態。
但現代化農業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選種、育種、精益化施肥灌溉、計算陽光的角度,確定通風換氣量的多少,使用更科學的設備和技術才是農業的未來。
但現在的農村既留不住學過知識的本土年輕人,又因為農業利潤率低,投入高,回報慢,也吸引不到有技術的外來企業。
所以新品種總也不會被引進,新技術總也不會被使用
但林鑫這個“外來企業”不一樣啊,她不在乎利潤啊!
她覺得自己可以成為那個打破僵局的“外力”。
從一個村子開始,把它的農業種植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示範區,然後帶到千千萬萬個村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