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來自後世的劉子秋卻很清楚,曆史的經驗證明,這個規矩並不能阻止兄弟相殘。無論是至高無上的皇權還是那些幾輩子吃用不盡的家產,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在這種誘惑之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泯滅了人性。而且,這個規矩還有個極大的弊端,誰也不能保證長子就是最優秀的繼承人。即使長子足夠優秀,誰又能保證長子的長子也同樣優秀呢?
劉子秋一直試圖尋找破解這個難題的辦法,但卻總沒有成功。沒有辦法確立一個新規矩,立儲的事情也就沒有辦法繼續進行下去,所以才拖到今天。不過內閣製的最終推行,以及兩個代表大會的設立,卻讓一直困繞他的難題迎刃而解。
皇帝的權力分給了內閣和代表大會,決定國家命運的就不再隻是皇帝一人,而是整個內閣和代表大會的集體智慧。皇帝的能力好壞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皇帝的存在更多的隻是一種象征意義。所以,由誰來擔任這個繼承人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子秋倒是覺得把皇位傳給劉思根反而有點委屈了他。畢竟皇帝受到許多限製,束縛了劉思根的自由。
於是,在接到以李世民為代表的內閣遞上來的奏章以後,劉子秋還是搖了搖頭,道:“我大漢王朝從此以後不設太子!”
對於劉子秋同意讓自己擔任內閣首相,李世民其實也很意外,所以心中頗為不安。他搞不清楚這是不是劉子秋欲抑先揚的手段,所以行事格外謹慎。他提請劉子秋立儲,一方麵是為了緩解高秀兒的怒火,另一方麵也是想試探一下劉子秋。至於他為什麼能夠知道高秀兒不開心,當然是因為他在宮中有李誠這條內線。但是,劉子秋居然說不立太子,這讓李世民更加驚訝。他摸不清劉子秋的用意,隻得再勸道:“陛下雖然春秋鼎盛,但總有飛升極樂的那一天。儲君之事,關係社稷安寧,又豈能不慎?還望陛下三思!”
魏征、趙淩等一幹老臣也從旁勸道:“陛下,大皇子實乃人中龍鳳,可堪重任,還望陛下勿疑!”
這些老臣雖然不再在朝中任職,但劉子秋對他們依舊信任有加,時常召他們入宮敘話。有時候,他們的話對朝政仍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幹老臣都是看著劉思根長大的,對劉思根的感情自然不同。而且劉思根本身也足夠優秀,立他為太子幾乎是眾望所歸。
劉子秋卻笑道:“朕不立太子,並非沒有選定繼承人。今後,朕的諸子按長幼之序,不分嫡庶,均可列為繼承人。長子劉思根為第一繼承人,次子劉思雲為第二繼承人,以此類推。他日朕若是不在京中,就由第一繼承人代行朕的職權。若是第一繼承人也不在京中,則由第二繼承人代行職權。”
既然劉思根為第一繼承人,和立為太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眾人這才鬆了口氣,也沒有繼續為了一個虛名而反複進諫。
…
雖然確定了繼承人的問題,但事情並沒有結束,內閣又提出給諸皇子分封爵位的問題。這一回,劉子秋卻直接否決了內閣的提示,甚至沒有聽取他們的解釋。爵位這東西必須通過累積功績才能獲取,不管什麼人都不能例外,哪怕他是皇子也不行!當然,作為一種榮譽象征,爵位是可以繼承的。皇室的爵位隻有一個,那就是大漢的帝位。誰來繼承這個帝位,規矩已經定下,自然無須繼續討論。
不過,這件事卻給劉子秋提了個醒。生於帝王之家,看似風光無限,其實這隻是太平時節的光景。一旦遭逢戰亂,帝王之家的命運遠遠不如普通人家。曆史上的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之前持劍砍傷了自己的女兒,就說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汝何為生吾家!”
劉子秋是皇帝,他擁有許多女人,也有許多孩子。而這些孩子將來也會成家立業,也會有自己的孩子。劉子秋知道,不管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有一個朝代能夠流傳千古,總會有覆滅的那一天。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重蹈曆史上的複轍。所以,劉子秋要為自己的兒孫謀一個出路。這個出路絕不是坐享其成的幾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