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皺眉道:“隻怕他們已經殺紅了眼,不肯聽從陛下的調停。”
劉子秋擺了擺手,道:“無妨,誰要是不肯聽從調停,我大漢便師出有名。到時候,我大漢便派出遠征軍,協助另一方徹底剿滅他!”
弱國無外交,以大漢如今的國力之盛,便是一舉吞並這兩個國家都不是難事。隻是在吞並之後要想維持在當地的統治,卻有些困難罷了。相信無論是波斯還是拜占庭,恐怕都不願意現在就直麵一個如此強大的敵人。
…
這一次,劉子秋想讓內閣來解決一個重大難題的計劃又破產了,最終還是由他來做出了決斷。倒不是說李靖、魏征等人智慧不夠。事實上,論起揣摩人心,運用權謀,內閣中的任何一個大學士都要比劉子秋強得多。隻是劉子秋比他們多了上千年的見識,看問題更深遠一些而已。
當然,事情果然如劉子秋所料的那樣。無論是波斯還是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輕易罷兵,畢竟雙方激戰多年,仇恨越積越大。但是,在大漢使者擺出一副將要進行武力幹涉的情況下,兩個國家都選擇了服軟,同意接受大漢的調停。
一個月後,三國使臣在大漢東都洛陽舉行會談,簽訂了停戰條約,史稱洛陽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邊界恢複到戰爭初起時的狀態,雙方各從邊界後撤百裏,留下一個長條形的空間地帶。當然,大漢使臣也沒有忘記為自己的王朝爭取利益。從此以後,大漢商隊在兩國通行,關稅享受與這兩國百姓同等的待遇。這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直到五年以後,大漢的商隊幾乎控製了整個絲綢之路。劉子秋才特旨,允許這兩國的商隊在大漢境內也享受與大漢國民同等的關稅待遇。不過到那時候,大漢的商隊已經控製了這兩國的經濟命脈,甚至連錢幣都委托給了大漢的商人鑄造。這條平等待遇的實施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
經過這次的事件之後,劉子秋徹底下定了決心,要仿照後世西方國家早期的製度,實行君主立憲。這時候,大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劉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經得以在國內廣泛傳播。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社團,行業協會也已經廣泛存在。而且隨著郡縣學堂的發展,在後來的幾次科舉考試中,世家子弟通過考試的人數也越來越少,他們的勢力進一步得到了削弱,這為劉子秋推行新製度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到了大興十五年,兩個代表大會終於得以設立。一個是以開國元勳和世家組成的貴族代表大會,一個是以各行各業普通民眾代表組成的百姓代表大會。內閣首相便由這兩個代表大會在內閣大學士中選舉產生,再由劉子秋直接任命。
而這一年,劉子秋也徹底交權,宣布隻擁有象征性的權力,所有權力都歸兩個代表大會和內閣所有。
然而,在這一年的內閣首相選舉中,卻出現了意外,當選者居然是李世民,這是一個誰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自從在第二次科舉考試中奪得第二名之後,李世民便進入太學院讀書。數年之後,他也如願進入內閣。時間可以磨滅人們的記憶。近十年當中,李世民為人謙恭、處事勤勉,漸漸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認可。而這其間,他對劉子秋也是恭敬有加,好像真的已經放棄了野心,願意做一個循規蹈矩的臣子。也正由於這個原因,他漸漸為代表們所接受,在內閣諸臣中脫穎而出,以高票當選首相,隻等劉子秋的任命。
雖然劉子秋的任命隻是象征性的,但他在大漢朝野上下的心目中,依然是至高無上的君王。沒有他的任命書,任何結果都不能為天下人所接受。
隻是一些當年追隨劉子秋打天下的老人對一些陳年舊事仍記憶猶新,紛紛進宮拜見劉子秋,勸諭道:“陛下,知人知麵不知心,切不可將朝政委於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