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一直是我國醫學中的精華觀點。

在慢性病領域,我經常看到他們的驚訝:

為什麼去年體檢我都沒有高血壓,怎麼今年就有了?為什麼三年前檢查沒有結石,怎麼現在就有了?為什麼我昨天還好好的,今天怎麼就頭暈暈的……

我們得到結果很簡單,但是過程呢?我們關心過程嗎?在慢性發生型的疾患,關注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因為很多疾患幾乎都可以通過預防,提前得到康複的。出於對慢性病的關注,幾年來我一直關注和了解它的發展。

2004年,我了解到20多歲的年輕人,經常出現的慢性類疾病主要表現在消化係統方麵。2005年,有機會了解到一些中年人的慢性病報告,發現他們的疾患主要表現在循環係統方麵。2006年,我又有機會了解到大量文獻對老年人慢性病調查的論文,老年人群多數集中在骨骼係統、內分泌係統、循環係統等,並引發了我的思考。最終讓我思考:它們是不是按照單一到綜合、簡單到複雜、一種到多種慢性病的發生順序呢?由於資料相當有限,筆者還是大膽提出了一個設想,即是本文提到的“腸胃中心論”,並希望得到更多的同仁和先輩的指導。該理論認為預防慢性疾病的重點,應該從腸胃開始。也許這是一個新的思維或者是新的應對模式。對於慢性病的預防,我們需要綜合的思維而不是單一的思維。

當我們每天吃的一片肉、一根青菜、一勺湯水,當它們達到腸胃、經過複雜的分解消化之後,又變成了碳水化合物、水、鉀、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了。它們又對我們腸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又是如何通過腸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作用呢?也是我們需要了解的細節內容。

一些文獻提出應該補充某些成分高的飲食。也許對部分是成立,但是對其他元素不一定成立。比如,鈉過高的人群,可能補充含鉀高的飲食比較合適,問題是什麼樣的標準是高呢?如果甲食物每100克含鉀1000毫克而含鈉1500毫克,乙食物每100克含鉀100毫克而含鈉1毫克,我相信你選擇乙而不是甲。原因是人體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食物單一的元素含量高不等於平衡後的結果仍然是高的。所以,筆者在書中將嚐試按照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鉀與鈉的比例等方式來選擇食物的優劣,並幸運地得到部分人群的喜歡和試驗,按照這樣選擇食物維持健康的人群,也得到了良好的健康效果。筆者很有必要與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新話題。

在最後的章節,我將把一些維持健康的設計方案提供給大家,並希望讓有心維持健康的人們得到實質的幫助、讓希望尋找回健康的人們得到健康的啟發。無論是筆者的建議還是觀點,一樣是希望大家以預防為主,而不是等待疾病出現了才去操心。

由於本人才學疏淺,難免有不足之處,望大家不吝賜教,批評指正;閱讀了本書之後,你如果有好多建議和想法,不妨與我一起交流探討。

本書寫作曆經3年,六移其稿,得到了很多友人的幫助,也得到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胡玫娟等老師的悉心指導,不勝感激!

黎黍勻

2008年8月13日

注:本書所有探討的疾病,若無特別表明,僅限慢性病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