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巡視貢品(1 / 2)

“喂,剛才那人是誰?”見李恪追上了那人,李泰便轉頭問向那官員。

官員道:“稟魏王,那人原是康國質子。”

“質子?”李泰微驚道。

人質製度,是一種將人作為抵押的製度。最晚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在我國就已經出現了人質,並一直存在到了18世紀中葉。所謂人質,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對內的,即那些駐守邊疆或出征在外的文武官員以其親屬作為人質,用來保證他們對朝廷的忠誠。另一種是對外的,即或由不同的國家或政權互相交換人質,以保障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或是由弱國向強國、戰敗國向戰勝國單方麵輸送人質,以保證弱國或戰敗國對強國或戰勝國的忠順。單方輸送人質,並不單純意味著雙方間隻存在強弱或統治與被統治關係,有時單方輸送人質主要是為了維護雙方的友好關係或貿易關係。

唐朝是中國最為鼎盛的時期之一,同時也是對外文化交流最頻繁的開元時代。因此,唐朝的人質製度自然是曆來最鼎盛的。

李泰他老子唐太宗就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認為,外國的風俗人情與中國不同,“不必猜忌”,如果與他們搞好關係,則“四夷可使如一家”。因為唐朝的強大,不僅統治者以以博大的胸懷看待外國,唐朝的百姓也充滿著民族自信心,不像清朝那般鎖著國門不讓外國人進入,唐朝的長安等城市裏住著大量的外國人。他們享受著李唐王朝開放與平等民族政策帶來的自由生活,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婚姻習慣和葬式葬儀等,外國人在唐朝絲毫不受歧視。

大詩人王維對唐朝這一宏闊氣象,曾有詩句言:“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自此唐朝外來者甚多,僅長安一城逾越十萬人口。

亞洲的每個國家幾乎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但在前來唐朝的外國人中,最主要的還是使臣、僧侶和商人這三類人。他們來中國的目的不一而足,有出於獵奇的,有心懷野心的,有為了經商謀利的,他們分別代表了當時亞洲各國在政治、宗教、商業方麵對唐朝的濃厚興趣。

其中,唐朝的外來人中,有許多都是通過官方途徑進入唐朝的。主要包括使臣、質子、貢人等。這些人有些是王室成員甚至國王本人,有些是身居高位的外交使臣,也有些是打著使節旗號的商人,更多的是作為物品貢獻給唐朝的各色伎藝人或奴婢等等。這些人的身分高下極為懸殊,在唐朝受到的待遇也各不相同,從各個不同的層麵構成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對,就是質子,他本是康國最小的王子,奈何國王並非隻有他一個兒子,又特別喜歡他。所以就把這個非王後所生的王子送來大唐。鴻臚寺授之仆羅四品中郎。後主動請纓前來廣州。”見李泰所有所思,那官員便主動解釋道。

李泰恍然大悟,明白了。唐代入朝質子在唐朝授官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質子所在國的“蕃望大小”,一是質子本人在本國的官職高下。積累年資,質子官職還可以遷轉。此外,質子在唐還可由試官遷授正官,如曾任“試光祿卿、紫金魚袋”的新羅質子金允夫在開成二年擔任唐朝使節出使本國者,被授之以正官。其後,凡新羅以入唐質子充任唐朝副使,幾乎已經成為定製,皆得以授正官。

這位質子敢請遷移,也算是罕見了,防止和長安的榮華富貴不享受,卻偏偏跑出來當職受罪。難道自由真這麼重要嗎?

李泰不禁笑了:“以堂堂四品中郎來廣州,還真是委屈了咱們這位質子啊。”

“是啊。”那官員歎道:“本來是要申請去北方的,可惜鴻臚寺不敢,於是就準了來南方,總好過去北方對著突厥鎮守邊疆。不過,這位王子還是蠻不錯的,身手談吐一一不凡,隻可惜胸無大誌,一門心思隻渴望戰死沙場。”

“戰死沙場?嗬嗬,會有機會的。”李泰不由想到了大唐軍隊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重用胡將。不過這也是開元弊病的原因,但如果處理的好,不以本土胡將治本國邊境,越省而守,越地域領副將,那就另當別論了。

質子啊質子!

李泰停下腳步仰望著天空。

唐代質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和發揮著獨特作用,不得不給予重視:其一是質子在唐頂班值勤,見習唐禮,受唐朝文化的熏陶,此大有文章可做,將周圍諸國都打造成唐文化圈;其二是質子在促進唐與周邊諸族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種種優勢,可以重用;其三是有些質子以“宿衛生”的身份入唐,其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此又不能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