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連忙問道:“羅神醫,這個年份老嗎?什麼材質的,我在市場上花五萬買的,說是明代紫檀佛像。我看紋理和手頭都對,是紫檀無疑。”
羅源不置可否地笑笑:“您這是前兩年買的吧?”
“對!對!這您都能知道?”病人更加信服了,隻是眼中也隨之閃過一抹擔憂。
羅源解釋道:“那是因為,這個如果是明代紫檀木雕佛造像的話,五萬您說什麼是買不到的。這個就是現代的工藝作品,您看上麵的雕刻手法都是現代機器切割打磨的印記,包漿也不對。不過,東西確實是正中的小葉紫檀,這雕工也算精致。剛才有一件清中期的紫檀關公雕象,張文祥老師就說了,紫檀這兩年價格升得很快,這麼大的佛像即使是現代作品眼下也得萬的價格,所以說您這個還是買值了。”
羅源算是現學現賣,倒也讓人信服。
關鍵是在斷代上,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根本不必擔心出現意外。
病人聽後,眉開眼笑連稱謝謝專家。
他的確是值了。
雖然東西年代不對,但是價值幾乎翻了一番,總算不虧。
最重要的是,困擾他多年的哮喘一下子痊愈,還得到了羅源一次問診的機會。
在他看來,羅源這麼牛的醫術,肯定忙得很。
自己能夠得到一次看病的機會,簡直求之不得。
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時代,所謂收藏,很多人嘴上說收藏的是文化、是內涵、是曆史的見證,但大多數人收藏的還是價值。
即使有時候買的東西不對,但一聽說買值了,也會欣喜異常,和撿漏了一樣開心。
連番出手,羅源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
立即又有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太太抱著一個瓷瓶上來了。
瓶子大約半米來高,大肚小口,看老太太有些吃力的樣子,顯然頗有些分量。
按理說,陶瓷鑒定這活兒是歸李巨的,不過羅源倒也來者不拒。
反正自己本身就是野路子,有浩然之氣這個外掛,總不至於太離譜。
瓶子是青花的,上麵繪著一簇牡丹。
看它的樣子,羅源不由得想起家裏曾經擺放的一對撣瓶,繪製著大紅大綠的富貴牡丹,說是奶奶的嫁妝。
以羅源看畫的眼力來看,顯得有點俗氣,也就是普通民窯。
撣瓶,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插撣子的瓶子。
看樣子,眼前這件,年頭應該是有一點。
於是,羅源再次釋放浩然之氣,很快就發現,內部的胎質顆粒很重,不夠細膩,而且瓶頸部分銜接的並不特別牢靠。
總之,就做工而言,肯定談不上精細。
倒是外觀上,整體看起來還能入眼。
最主要的是,瓶中的浩然之氣雖然有,但卻少得可憐,如果不仔細一點,幾乎感覺不到。
充其量,也就是近幾十年的東西。
完全看清楚了,羅源才開口道:“老太太,這東西是個撣瓶,就是過去農村放雞毛撣子用的那個東西。”
“對對!以前就放著雞毛撣子。後來搬了家,老頭子說這東西以後能值錢,就放了起來。經常聽人說,元青花,元青花的,我這個聽說也是青花呢!羅神醫,您看看,能值多少!”
看著老太太蔓延期待的眼神,羅源不禁有點猶豫。
這樣的東西據他所知,存世量很大,又是解放後期的民窯製品,工也不夠細致,根本治不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