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暫時安生了,不再給秦國搗亂。秦國沒有趁機滅掉楚國,喪失了第一次機會,不代表後麵沒有機會,因為白起的確很厲害。第二次機會的失去確實和老冤家魏國之間的事情。
這一年,魏國換了國君,魏安王魏園上位,為了內部權力的分配,魏無忌被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秦昭襄王放棄了攻楚,轉頭伐魏,重新經略中原。話說,楚頃襄王趁機重新收攏東地的兵馬,又有了十萬人,向西攻打秦國,奪回了十五座城池,又派派莊溯沅水、舞水,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於是楚國楚國溯長江而上,進入了古代雲南,建立了古滇王國,並和秦國講和,雙方暫時休兵,楚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此事不表,單說秦國攻魏。
又是戰神白起領兵,果然區區魏國抵擋不住,奪了魏國兩座城池。魏國敗了,意料之中的事情,魏國一看大事不妙,趕緊求饒,割讓了河南溫縣的8座城池作為交換條件。沒過幾天,秦國又閑不住了,不好意思,就換了一個人,讓魏冉率領軍隊再次打魏。韓國唇齒相依,派兵援助,依舊無濟於事,因為這個時候,曾經的兄弟趙國和秦國一塊夾擊魏國,這次趙國帶隊的是著名的廉頗老將軍,拿下了幾(河北大名東南一帶)。第二年,勝利後的秦軍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繼續打魏。魏冉一直打到了魏國的都城大梁城(河南開封),悲催的魏國隻好又割地求和,因為秦國的軍隊已經兵臨京城大梁城,不求和就滅國。
這個時候,秦昭襄王不知道咋想的,又撤兵了。
估計秦昭襄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耀武揚威一下,誰不聽話我就打誰,隻要尊敬我,我就放你一馬。原因就在於攻打楚國,占領楚國的都城,設立南郡後,南郡並不和秦國的國土相連,中間橫插一缸子的就是魏國。楚國向東進,必須拿下魏國,這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其實魏國最初是第一號種子選手,經過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的變法,國力大增,完全可以全力打秦國,和東方諸國維持好關係。畢竟秦國當時很弱小,也不引人注目,拿下秦國就勝利了一半。魏文侯時期,即便秦國有恩,也頻頻用兵,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向東用兵,秦國會成為心腹大患,一不小心就會收到腹背夾擊。因此一直在忍著恩情不報,背著忘恩負義的罵名,一直對秦用兵,牢牢控製住河西之地,即便秦穆公英雄一世,也無法東進一步。可後來接班的魏武侯改變了戰略,總想著幹掉曾經的兄弟趙國和韓國,甚至和齊國爭個高下。視線轉向東方,西方自然就疏忽了。可東方那麼多國家,一下子得罪了,自己勢力再大,也扛不住聯軍,魏國的悲哀開始注定,尤其是後來連人才政策都發生了變化,有用的人才都流失了,魏國走下坡路的速度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