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禍水東引(2 / 2)

“著江南的工坊為萬千織工衣食之所係,還是叫洪承疇讓他們早些恢複起來吧,給各邊鎮、衛所的軍服也該開始繼續製作了,衣料就從江南采買吧,也好讓那些織工能多掙點工錢。”現在既然洪承疇已經逐漸平定了江南,那麼對他們的壓製也該漸漸鬆綁了,這批布料足夠養活許多織工,讓他們可以擺脫失業的危險。

“可是陛下,這軍服所需布料畢竟有限,而且也不是年年購買,就算能幫他們扛過一陣兒,明年可該怎麼辦?”孫承宗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而且軍服所需都是些一般的布料,江南的產出可不僅僅是這些,還有許多昂貴的衣料,這些軍隊怕是用不上。”

“絲綢、高級棉布他們自有銷路,不用我們操心。”做高端的畢竟是少數,影響沒有那麼大,所以李悠打算讓他們自己解決,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大明內部的交通體係、減少過路費的征收,好為他們提供便利,當然這些人該繳納的稅賦可是不能免得,現在再也不是他們可以仰仗身份逃避稅賦的時候了。

“而且我大明之外尚有生民億萬,泰西諸國對大明的絲綢趨之若鶩,朝鮮、倭國、南洋諸國的百姓也需要布匹裹體,就算的江南的工坊再多一倍,也不必擔心銷路。”如今大明水師初具規模,已經可以為大明的海商提供安全保護,那麼也是時候用大明的商品來占據他們的市場了,需求增加必然會帶來工坊規模的擴大,而那些失業織工也就不必再為工作發愁了,當然如此以來朝鮮、倭國、南洋諸國境內的商業體係必將遭到嚴重的衝擊,不過能用被人的麻煩來解決自己的麻煩,這筆生意還是很劃算的。

“可若是如此,棉花、蠶桑的需求就會大大增加,改稻種棉的地主就會越來越多,江南乃是我大明重要的糧食產地,要是這樣我大明恐怕就要有百姓餓肚子了。”孫承宗卻沒有被李悠輕易說服,糧食的問題才是國家太平的根本。

“桑樹多長在田埂,並不會占用太多田地,而天下最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乃是西北,卻並非江南,如今固原鎮、寧夏鎮等地的軍隊已經編練完畢,等他們收回西域之後可在那裏大規模的種植棉花,以解決原料的問題。”李悠可是記得後世西北棉花的盛名。

當然,西北距離江南實在是太遠了些,如果運送棉花到江南進行紡織,在成本上恐怕就太不劃算了,不過到了那時候他們可以將工坊遷移到西北,如此既解決了成本的問題,又可以帶動對西域的移民,漸漸將當地的百姓同化,從長遠來看卻也是件一舉數得的好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