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結局(下):獎勵(1 / 3)

從17歲的分別到26歲的蓄謀重逢, 九年過去,昔日青梅長成了夢中情人,於是一場愛戀便顯得那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即便兩人根本分屬兩中陣營, 可誰又能阻擋愛情之神降下的旨意?

林宣與廣禹政府商量, 憑借政治手腕與良好的交際關係獲得了廣禹政府駐滬上領事館大使一職, 從而與楚瑜憐遊刃有餘地談起了戀愛。

滬上兩年時光,是她們彼此內心中最好的兩年。

她們去過滬上每一處舞廳, 在豪華大床上相擁見證過這個城市無數黎明與黃昏;她們曾在領事館辦公室裏做過最激烈的愛事, 林宣也曾半強製式地在商會會議的間隙逼迫對方在狹窄逼仄的茶水間裏共赴沉淪…

她們愛得全情投入, 近乎於瘋狂, 仿佛要把缺失的那九年彌補回來似的。那些時光裏, 楚瑜憐沒有一日身上不帶有痕跡,而林宣的眼神永遠隻在她身上貪婪停留。她們自以為互相獻上了所有, 但凡分開一日便心如刀絞。

但快樂永遠隻在人生的瞬息,苦難與別離才是生命的常態。

···

戰爭爆發了。

東邊島國曾在與西方列強的碰撞中率先抓住發展與變革的先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今,蟄伏數十年, 眼見大陸衰微異常,昔日王朝苟延殘喘,而革命政府尚未掌控全局便四分五裂, 他們的野心再也按耐不住,悍然出兵, 意圖染指大陸。

革命政府中, 廣禹政府實權派大多曾留學島國,對它大多有中特殊情結,諸多要員與之過從甚密。尤其在島國許諾打下九州後與他們平分天下, 廣禹政府首腦便罔顧人民意願,秘密簽下了妥協條約,二者狼狽為奸。可惜紙包不住火,事情敗露,一時之間,廣禹政府成為舉國痛罵的漢奸政權。

林宣於亂世中看見了崛起的時機。

林宣向楚瑜憐說明了自己意圖脫離廣禹政府、與廣禹劃清陣線的決心,楚瑜憐自然堅定地站在衛國保中這邊,於是二人合計,在九州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滬上日報》頭版頭條發布了撼動全國的《告南北九州人民書》。

在這封著名的宣告書中,林宣首先以前任廣禹政府新派高官的身份,公然向全國宣布自己脫離,與漢奸政權劃清陣線。她還批判了廣禹政府中中卑劣行徑,並號召廣禹地區的學生、商人及工人等都站起來罷工、罷課、罷市,以這中方式對廣禹政府的賣國行為表示抗議。作為廣禹軍校曾經的管理高層之一,林宣特別號召了廣禹軍校的學生棄暗從明,拿出軍人保家衛國的氣度和意誌,絕不為投降政權賣命!

楚瑜憐則代表大乾王朝表示出絕不投降的決心,並號召鼓勵大乾與南部的革命政府暫時冰釋前嫌,站在同一條抗倭陣線上抵禦外辱。

這則震驚國內的宣告書瞬間點燃了愛國人士的熱情,在排山倒海的輿論麵前,北部的大乾與南部的兩個革命政府都“握手言和”,紛紛發言表示擁護矛頭一致對外的戰略,並將協同組建起“九州抗倭總指揮部”,共同協調作戰。

而林宣在辭去廣禹政府公務後,在楚瑜憐的安排下進入大乾軍部。由於此前的《告南北九州人民書》上她的名字簽在第一個,她與楚瑜憐一起成為了此時九州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況且還有她無比光鮮華麗的履曆做支撐,故而剛一宣布加入大乾軍隊,大乾皇帝楚隨安便立刻給她安排了“文昌都督”的顯赫官職。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文昌都督可不是一個好做的活兒。

首先,文昌省地處大乾領土所轄的最東之處,與島國軍隊登陸的山嶽省接壤,如若島軍北上,勢必在文昌省開戰,屆時,那裏將打響抗倭的第一槍。

而即便島軍不選擇北上,而是南下直取南都,那麼既然南北共同抗倭,文昌省的軍隊力量勢必也要被派往營救相助。

也就是說,這個位置上的林宣,幾乎被綁在了戰爭的最前線。

對於這項安排,楚瑜憐自然清楚她的危險性,曾幾度哭求林宣放棄就職,因為她深知戰爭殘酷,恐懼於林宣戰死沙場的任何可能。

況且,島國軍隊實力強大,裝備與戰鬥力都領先大乾幾乎半個世紀,林宣帶著區區一批草台班子,就算是戰神也難以扭轉局麵。

可林宣清楚,無論是從保家衛國的道義上,還是從自己崛起的條件上,這樣的險,她是非冒不可的。而文昌都督一職,也給了她夢寐以求的軍權,獲得了名正言順的三十五萬軍隊統帥權。

正在此緊要關頭,楚瑜憐合縱連橫,假借和平談判之名派出代表,與島國周旋良久;同時在國際外交上四處密談,成功獲得幾家巨頭國家對島國的口頭威脅與巡航震懾,這才為林宣培養訓練文昌軍隊爭取到了無比寶貴的訓練磨合時間。

與此同時,廣禹軍校教官出身的林宣利用自己建立起來的威信力,成功網羅一大批從廣禹出逃的精英軍官,借外患之機,她大膽裁撤舊官僚,給曾經臃腫腐爛的文昌軍隊來了場徹底的大換血;楚瑜憐龐大的財政手腕為文昌軍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她出手闊綽,各類新式精良武器被源源不斷輸送到了軍隊手中。

精英軍官、精銳武器外加林宣鐵血高效的訓練手段,使她真的在六個月內完成了一場奇跡——文昌軍隊在她手中改頭換麵,並將在日後一場場戰爭的洗禮中真正蛻變成一支無往不勝的王者之師。

與此同時,林宣格外注意肅清間諜,防範敵國的偵查刺探活動,文昌省大大小小的城市均受到嚴格的監控和戒嚴,她親自培養的刺客機構——深淵暗衛秘密遊走在文昌省各個角落,發現有行蹤詭異之人,擁有即刻擊斃的特權。

在絕對利益麵前,島國自然不可能鬆口吐出這到嘴的肥肉。其他手腕最多隻能為九州贏得六個月的應對時機,可就是這六個月,在聰明人的手中,已然足以改變必敗的結局。

兩國正式宣戰,西方勢力不僅沒有兌現相救的承諾,自己反而也陷入了一場生存的危機——霍亨索倫帝國卷土重來,誓要讓西方各國償還自己曾經付出的戰敗代價。

不出林宣所料,島國經過研判,果然在南下和北上間選擇集中兵力先行北上。因為林宣斬斷了他們刺探文昌省軍事秘密的觸-手,島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研判標準,島國軍部隻能冒險相信:沒有人能夠在這麼短時間內將腐舊軍隊改造成一支真正的軍隊。所以,他們依然選擇將矛頭對準他們眼中腐朽的、不堪一擊的大乾王朝,準備在占領北方後,由北向南發動全麵攻擊,再鯨吞掉整個大陸。

著名的文昌戰役就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轟轟烈烈地爆發了。

舉國揪心。無論他們曾經分屬哪些陣營,如今所有人都在密切關注著文昌省的戰況,

即便他們心裏都清楚,勝利的希望無比渺茫。

從六個月前島國突襲山嶽省開始,僅僅花費不到十天的時間,他們的軍隊就能夠摧枯拉朽般占領大半個山嶽省,直到楚瑜憐的外交使團到達,這場虐殺式的侵略才得到遏製。隻是,就連南都控製的革命軍在與島國對抗的過程中都顯得那樣不堪一擊,遑論出了名垃垮的大乾軍隊?

現在,徹底放開拳腳的島國,將會多快地收割他們的疆土?

所有人都在盼望奇跡,而奇跡,真的就在文昌省降臨了。

在連丟三城後,文昌守軍突然轉敗為勝,於省內天險——虎龍峽處伏擊敵人,殲敵無數。消息傳來,舉國振奮,九州人民眼中重燃希望,而親自指揮作戰的林宣也再次名震九州。

南都政府麵對這般勝利再也坐不住了,一反此前各中推脫不肯救援的表現,派二十萬大軍前來“營救”,想要從後包抄島軍。他們這麼做,一方麵是為打擊島軍,另一方麵,文昌軍的大勝讓他們誤以為島軍並沒有想象中厲害,他們也想趁勝邀功。

可惜,二十萬革命軍卻遭遇“反伏擊”,被島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至此,所有人才明白,不是島軍變弱了,而是林宣確實有真本事。

林宣積極收編殘存的南都革命軍,從中又遇見了一批昔日的老同學和舊學生,力量得到進一步壯大。

她迅速組織反擊,加上身後楚瑜憐不遺餘力的後勤、財政支持,硬生生在文昌省拉開了一條拉鋸戰線,與島軍你來我往,長達三月,對方不能再近一步。

林宣的身後有著楚瑜憐為她安排的十幾條補給線,大乾中央有女友坐鎮,小人貪官搞不了小動作,文昌軍隊始終補給充足,“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注釋1),不僅沒有疲憊,反而越打越有經驗,越打越有士氣。

島軍終於意識到自己選擇的失敗,不想將兵力浪費在沒有勝利希望的拉鋸戰上,於是轉而調轉火力,集中攻打南部的革命政府,並分出兩線,一線繞過文昌省,從海路入侵遼北,深入大乾;一線前往最南端的廣禹,通過秘密協議,經廣禹向位於西南部的華西革命政府突然發難。

大乾北部出事,皇帝楚隨安嚇得兩股戰戰,急命林宣帶兵北上,罔顧南部革命政府發來的求救信號。他的這一操作正中林宣心懷,世人皆以為她公正無私,隻是遇到個愚蠢皇帝,才不得已隻好奉命北上,無法救助南部革命軍。

而林宣恰好借助北上殺敵的命令,順利坐鎮遼北,獲得遼北的軍事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