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錦繡堆51(3 / 3)

眾人紛紛恍悟,又是感慨又是難過,如此氣節與才氣,卻半生坎坷,餘日不多,果真是天不善待啊。

這場洗塵宴後,寄娘便以無斁的身份在京郊園子裏生活下來,她終於給這個清雅別致的園子起了名字,曰:“清園”。清白、清談、清淡……大概“清”之一字,體現了她如今的心境。

她花了一點時間安置柔姬等人,然後在這清園裏深居簡出,很少再出現了。

清園來往的都是桔山先生這樣的白衣,他們偶爾過來看望寄娘,或交流新得的好書或切磋棋藝或看景同遊……閑雲野鶴,不問世事。

然而在這些表麵之下,寄娘和施牧繼續進行著他們的計劃。

曄王倒了,扯出很多雜亂無章的線頭。新上任的刑部尚書李汾是個執著的人,他發現了這些疑點自然要一件一件去查證,查著查著大理寺也湊了過來……

陳年舊案很難查,而且牽扯的許多人都已經是如今的不可說。但新案子好查,而且如今世道亂,刑部每季度收到的案卷多得不得了。

對於那些駭人聽聞或者新鮮少遇的案子,刑部還要再朝會中上報皇帝陛下,請他評判聖裁。

李汾挑的案子也有趣,一樁殺人藏屍案,凶手罪證確鑿,但是藏屍地卻十分蹊蹺,官府順著凶手指認去挖屍體,挖著挖著,卻挖到了數百白骨;一樁貪官貪汙案,抄沒家產時,卻發現官員家中密庫不藏金不藏銀,卻藏著一塊隻寫了“趙”字的靈位,這貪官嗜好奇詭,喜歡對著這個“趙靈牌”燒香磕頭治療失眠之症;一樁強盜搶劫案,山賊搶了平國公的老宅,官府圍剿後搜查,在山賊老巢中搜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老太監……

刑部尚書李汾是個奇人,挑的案子一個個離奇又有趣,每次大朝會上百官聽他講案件聽得津津有味,那個一波三折出其不意,比茶樓的說書先生說得還有趣。

皇帝除了那個趙靈牌聽得勃然大怒,其他都聽得津津有味,還會偶爾聽著這個故事想起上一個,詢問後續怎麼樣了?

李汾也是個做實事的,這些案件的後續他都一一調查了。

比如那數百白骨地,據當地百姓說,十三年前某天夜裏,當地的確發生過一件大事。有人半夜在村外林子裏打架,但百姓都不敢出門查看,等到天亮了動靜才消停,村人過去一看,隻看到土被翻動了,地上有血跡,大家懷疑那裏死了人,從此不敢再去。

趙靈牌皇帝不感興趣,那麼老太監麼……老太監自稱是前皇帝身邊的試膳太監,後來宮廷有變他出宮做了富家翁,隻是前不久家裏突然被山賊大火燒了,他自己也被山賊捉上了山。

皇帝立刻變了臉色,正要張嘴表示不想再聽,卻聽到李汾已經聲音清晰地說:“那老太監仿佛瘋了,還說自己是得了報應,是當初受人收買毒害先帝的報應,如今先帝前來索命了。”

“砰!”皇帝怒而扔下石硯,“什麼先帝!哪位先帝!朕還沒死呢,他就要做朕的先帝了?!”

滿朝文武惶恐跪下。

李汾更是直接認錯:“是那太監胡言亂語,臣模仿他的說辭,然此事僅憑他一人所言不能斷案,是真是假刑部已發回當地細查。因陛下問起後續臣又隻知這些,故隻能如實稟告,請陛下息怒。”

皇帝聽了,內傷:細查什麼細查!不把他砍了還查個屁!沒眼色的東西。

雖然李汾說沒查實,但太監那些話卻在每個人心中畫下了一道影子。

當年的事情,其實誰不心裏嘀咕好奇呢?

那樣一個勵精圖治又勤政自律的青年帝王,怎麼就會這麼快急病去了?

如果他還在……

這天,所有人都內心活動十分豐富地下了朝,剛走出宮門,卻看到蕭國公急急衝向李汾,拉著他的衣襟大聲詢問:“你說那數百白骨地在哪裏?陪都郊外宋家村石頭嶺,那邊上不就是去往燕國邊境的官道嗎!”

李汾雖然被蕭國公扯著衣襟但麵色鎮定,答:“蕭國公所言不錯,那裏的確是去北燕的官道,而且白骨坑裏有些未腐爛的物件,可以證實,這些人很可能是我朝軍士。”

蕭國公的臉色更加不對勁了,他死死扯著李汾,咬著牙問:“是不是有魏趙二字?他的軍隊每人一塊身份牌,正麵刻‘魏趙’,背麵刻姓名,當年邊境有一支隊伍進京送燕國貢品,回去卻不見了蹤影,都說是他藏了這支精銳圖謀不軌!村民聽見動靜是十三年前的哪一天?”

李汾拉住他的手:“蕭國公,你冷靜一點。”

蕭國公聲如洪鍾:“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