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州各處,還有著未能裁撤的譬如平陵這等要地的郡兵和一些世家大族的私兵,加起來也有不少的數量。
因為嚴、李、黃、張四族的衰落,其餘的世家大族都不成氣候。可這些世家實力雖小,可是聚攏在一起也是一股可觀的力量。
在江州屯軍,震懾楚國,這等要緊的事情需要一個有分量的人。
楊羨將目光看向了楊純,眾人都以為楊羨屬意於他,卻聽楊羨說道。
“純爺以為何人能夠擔當?”
“臣以為楊安能夠擔當此任!”
眾人一驚,都看向了楊安。他們沒有想到,楊純居然會舉薦他。
楊安雖然是楊純的義子,可是眾人都清楚楊純的性子,從不因私而廢公。也就是說,在楊純看來,楊安是真的有這個能力,駐守江州,威懾楚國。
“如此,本相將上奏大王,封楊安為建義將軍,駐守江州,轄步軍四萬,水軍一萬。新軍名為折衝。”
楊安站了出來,拱手而道,聲音有些激動。
“臣必不負主公重托!”
蜀國不比楚國,水軍的作用並沒有那麼重要,更多的則是起到輔助。那荊州的兩萬五千餘承天道徒所成的水軍,楊羨將他們拆分在各地,歸入各軍的管轄之中。
加上折衝軍,蜀國可動用的兵力已經到達二十萬,這幾乎已經是極限了。
就在不久之前,蔡通的使者已經到了,要與楊羨商議共同討伐海族的事情。
因為梁軍的壓力,蔡通不得不窮兵黷武,這些年他的日子過得很苦。好不容易等到了梁軍大敗,楚國獲得了數年的回旋時間,蔡通必須爭分奪秒地擴大財政收入,緩解楚軍的困境。
而對於楊羨來說,桓武才是大敵。楚國的實力增強,對於此刻的蜀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能夠將楚國乃至吳國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共同應對桓武,才是當務之急。
海族,則是最好的突破口。
海族居於深海之中,隨著大周的衰弱,幾乎每年都侵略各州沿海。無論梁、楚、吳、蜀,各國都十分厭煩。可是天下未靖,各地諸侯也隻能以自保為先,抽不出時間對付他們。
隻是現在卻不一樣了,蔡通從蜀軍在西南郡的一番作為之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而這些,正是楚軍所急需的。
而桓武短時間內不會進攻楚國,蔡通正好抽調水軍,在交州沿岸掃清海族。楚國若是與蜀國聯合起來,則能更好的應對。
眾人正在商議之時,楊純忽然麵色一變。婁敬和葉東陽互相看了看,也有些意外的樣子。
廳外將士急匆匆的腳步聲傳來,稟告道。
“啟稟主公,外麵有兩個修士,想要求見主公。”
“修士?”
楊羨注意到了廳中三位大宗師的異樣,不覺有些疑惑。兩個修士,見自己做什麼?
“他們自稱是李念初和張崇山,說是報出名字,主公便會見他們。”
謔!
兩個大宗師,還是修士之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居然聯袂而來。楊羨還真是有些好奇,他們打得什麼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