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之初(2 / 2)

後來陳閔之就問他,“你看著和冷血。”

聶樹文當時的反應是什麼?哦,沒什麼反應。

聶樹文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他接受自己的行為,包括自己異於常人的任何存在。包括自己的冷漠。

他一直很缺乏感情,不喜歡建立關係。

一直如此,他很清楚。

且到那時候為止,並沒有什麼改變。

後來聶樹文接受了陳閔之的存在。

那是一段說起來就像緣分一樣的存在。

陳閔之就像是一個完全和聶樹文不一樣的存在而存在。

如果是聶樹文是純淨的安靜的話,陳閔之就是一個純淨的多動。

陳閔之喜歡和人打交道,在學習上一直維持著一個不上不下的態度。所以班主任對於他上課的時候一些小動作維持了一種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態度。

陳閔之和班上或者說學校的任何年級的人都維持這一種很親近的關係。。

那時候學校裏流行一句話叫做:學校裏的貓都知道陳閔之。

陳閔之的魅力大多數都來自於和人的交往,總是能讓人笑。當然這個人不包括聶樹文,那個人就不怎麼悲傷、喜樂,就行一潭水,還是一潭白開水,連沸騰都不會。

就這樣,聶樹文和陳閔之去了同一所高中。

不得不說,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是有道理的。

聶樹文在新的環境裏總不能也帶著之前的渾身的冰冷,他知道自己的處境,他沒有感情,感知不到感情,但是這種異常,很容易被社會不認同,所以他不能表現出來。

如果說在初中的時候,他是個孩子,周圍的環境都是保持著寬容的話。那麼到了高中,這種寬容在慢慢瓦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寬容會逐漸消失。然後瓦解,然後變成隨便。

聶樹文對此有自己的判斷。

陳閔之覺得聶樹文就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

聶樹文幾乎就是在跨入高中的那第一步的時候變成了自己不曾認識的聶樹文。

那個讓人覺得冰冷的聶樹文似乎沒有存在過。

聶樹文笑起來其實很有感染力。

陳閔之交往的所有朋友,都很喜歡聶樹文。

他們開始在同一個圈子裏成長。

並且聶樹文還有超過了陳閔之的腦子。

陳閔之遇見孫小艾的時候,也正是聶樹文認識孫小艾的時候。

陳閔之知道聶樹文在深處,還是不喜歡和人接觸的,他那些非常到位的社交手段,僅僅是一種社交手段罷了,就像是一個求生欲很強的生物一樣,他在利用這種社交,保護自己,不被外界發現他的與眾不同。

就像他其實很聰明,卻要裝糊塗一樣。

孫小艾似乎是打開了聶樹文的一扇窗。

孫小艾身上所帶有的那種天然存在的熱情,讓聶樹文動容。

聶樹文沒有感情,孫小艾感情過剩。

陳閔之雖然並不覺得孫小艾是一個很不錯的交往對象,但是他是認可孫小艾的。

這個女孩,除了本質上有些大大咧咧之外,大約是遇見的人裏麵和聶樹文最相似的。他們都具有一種看破不說破的能力,很多事情就像是一個透明體,但是孫小艾選擇了不去管,聶樹文選了不當一回事兒。

隻有在互相的事情上,都有些不怎麼聰明。

————————

聶樹文在陳閔之的幫助下,並沒有從直男這個身份上成長多少,甚至變得更加的不可理喻了。

陳閔之一直覺得社交上的手段,聶樹文之所以可以用的很好,是因為他在社交的時候是放鬆的,不動腦子的。

但是在孫小艾這件事情上,聶樹文開始動腦子了,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後果,一個是好的,一個是負麵的。很顯然,聶樹文現在正在經曆不怎麼好的一個後果。

聶樹文就要失去孫小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