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人能夠拒絕得了從龍之功, 可是同樣的,也沒人能拒絕得了向皇帝告密之後得到的獎勵。
對於這種風險對半開的事,太子除了胤禛, 誰也不相信。
“二哥放心, 我連明若都不告訴。”胤禛鄭重承諾。
提起明若,太子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對了你福晉成婚之後,還是整日往道錄司跑嗎?”
“是呀。”胤禛並不覺得這有什麼。
太子提醒道:“雖然這是你們夫妻之間的事, 但宮裏麵已經傳出了閑話。隻怕過不了多久,承乾宮娘娘或者是永和宮娘娘,就要找你們夫妻說話了。”
胤禛心中一凜, “多謝二哥提醒。”
也是,畢竟在這個年代,對女子的最高要求,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專心打理家業相夫教子,讓丈夫沒有後顧之憂。
皇貴妃那裏還好說, 她如今的見識已經不一樣了, 多半就是走個過場。
但德妃那裏,就有些麻煩了。
如果胤禛和德妃的關係不好, 德妃固然在心裏不滿明若這個兒媳,但嘴上卻不會說。
如今他們母子二人的關係早已緩和,德妃那一腔為人母的擔憂,自然就藏不住也不用藏了。
不行,回去之後得和明若商量一下,究竟該怎麼應付永和宮那邊。
反正讓明若放棄一切事業回歸家庭,不管是胤禛還是明若, 都是不樂意的。
下一步,他還準備把手工編織廠開到京城來,帶動進城的中下層婦女,一起尋求經濟獨立呢。
他總不能幫別的女孩子解脫了來自家庭的壓迫,卻讓自家人繼續受封建禮教壓迫吧?
毓慶宮的太監宮女不少,但真正能被太子絕對掌控的,卻還不到一半。
就這,還是前些年太子聯合胤禛鬧了一通,讓康熙不好再頻繁的更換毓慶宮伺候的人。
若是像前世那樣,隻怕太子身邊,連貼身太監都要時刻防備,更別談什麼心腹了。
所以,他們要搞宮廷政變,要麼就得拉攏一到兩支禁軍,要麼就是快準狠地先把康熙放倒。
太子仔細分析了一下,發現把康熙放倒,竟然比拉攏禁軍的成功率更高一點。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曆代禁軍的訓練模式了。
皇帝對於禁軍的組建,一直都是矛盾的。既怕禁軍太弱保護不了自己,又怕禁軍太強造自己的反。
特別是五代十國之後,宋朝的開國皇帝來了個黃袍加身,完全靠軍隊上位,讓後世的皇帝對於軍隊更加防備。
這其中,防備的對象也有禁軍。
所以,越往後的朝代,禁軍的構成就越複雜,到了清朝的時候,禁軍竟有包括虎槍營、善撲營、前鋒營、護軍營,乃至步兵統領轄下的五城兵馬司等十四支禁軍機構。
這些禁軍相互之間並沒有同屬關係,屬於平級,彼此的職責之間還相互限製。
更重要的是,這些禁軍的首領都是皇帝指派,空降過去的,沒有一個是從本營中脫穎而出升上去的。
這就造成了一個皇帝知道,卻有無可奈何的bug。
那就是禁軍首領,和各支禁軍軍隊之間的聯係並不緊密。一旦禁軍中的中下層管領們聯合起來擺爛,禁軍首領根本管不住。
從太子總結的曆代政變中看來,禁軍的作用若說大,它也大;若說小,那簡直可以說是沒有。
因為若是沒有皇帝的命令,沒有一支禁軍敢輕舉妄動。哪怕是護駕之功,他們都不敢主動爭取。
主動帶領手下護駕的禁軍首領,當時皇帝可能會讚賞他,但事情過後,十有八-九都會被明升暗降。
因為,沒有一個皇帝喜歡太過有主動性的禁軍。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計謀之所以能成功,不就是軍隊裏的聰明人太多,積極主動性太高了嗎?
結果那些人的下場是什麼呢?
杯酒釋兵權。
這場被後世無數文人讚譽的酒局,對於靠戰爭升官發財的武將們來說,真是有苦說不出,還得表現得感激涕零。
所以,隻要他行動夠快,在康熙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先把康熙放倒,收複禁軍就隻需要一個差不多的由頭。
因為他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是大清帝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理由都不必找得太圓滿。
於是,再胤禛實驗玻璃配方,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太子已經開始暗中收買康熙的侍膳太監了。
一個太監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一是錢財,二就是給他的家人送溫暖。
畢竟清朝太監之所以會變成太監,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家裏太窮,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把他們賣進了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