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篤定了太皇太後壽數未盡的緣故,康熙把請福儀式辦得極為隆重。

提前三四天,宮內朝外就開始造勢。

等到舉行儀式的那一天,康熙召集了所有郡王以上爵位的宗親和國公爵位的滿漢勳貴,一起在交泰殿外祭天祈福。

等到了欽天監測算出的吉時,早有翰林院的官員鋪好了書案,就等康熙留下墨寶。

康熙提筆,飽釀濃墨,在白紙隻上一揮而就,幾乎一筆就書成了個福字。

當時胤禛也在場,位置還頗為靠前。

因此他看得清清楚楚,康熙寫的這個福字,正是後世風靡網絡的五福合一那個,一個字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壽五重含義。

不得不說,能寫出這樣一個字,不但要靠各人功底,也離不開天意成全。

唯一讓胤禛覺得有些不適應的,就是寫這福字的紙是雪白的。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滿人尚白,就算已經入關多年,滿族親貴們過年貼的對聯而還是以白紙作底的。此次祈福請福,自然也不例外。

也許當真是上天眷顧,這邊的康熙剛命人將裝裱好的福字掛到太皇太後的寢宮,那邊就有消息傳來,說是太皇太後精神大好,已經能喝進去白粥了。

這個時代的人本就迷信,滿蒙貴族更是崇新喇嘛,今日親眼見證了堪稱神跡的一幕,都有些驚異不定。

當然,也有那心思多的,懷疑太皇太後的病情早就好轉了,皇上隻是借機作秀。

但等他們回去,暗地裏通過自己的人脈到太醫院打探過後,也不得不相信,皇上今日的請福之舉居然真的成功了。

難不成,當今聖上真就是天命所歸

一些從前依附安親王府,時不時就給康熙找點兒不痛快的宗室貴胄們,頓時就惴惴不安起來,琢磨著得想個法子,向皇上表表忠心。

至於怎麼表忠心嘛不是有個現成的安郡王府在嗎

於是,傷筋動骨之後,元氣未複的安郡王府再次遭殃了。彈劾安郡王府的折子如雪片兒一般飛上康熙的案頭,宗親貴胄們幾乎是逼著康熙處置安郡王府。

康熙“被逼無奈”,隻得遵從眾意,不但擼掉了安郡王嶽樂長子塞楞額的貝勒爵位,還拿走了隸屬於安郡王的兩個佐領,分別賜給了簡親王和莊親王。

這兩位也是祖傳的鐵帽子王爵位,在宗室中的影響力一點兒都不下於曾經的安親王。

不過,簡親王是鐵杆兒保皇派,莊清王雖然一直保持中立,卻一向低調,遠不如嶽樂遭人恨。

上一次,把安親王將為安郡王,收回的佐領和牛路一直被康熙自己扣留著,宗室裏惦記的不少。

這一次康熙把兩個把兩個佐領分給兩位親王,一是安撫宗室,二也是給嶽樂找兩個對手,避免安郡王再次崛起。

沒過多久,安郡王嶽樂就病倒在床了。

康熙聽聞之後,立刻就派了三個太醫去給嶽樂診治。並吩咐了太醫院,嶽樂需要什麼藥材,無論有多麼珍貴,都可以在太醫院領取。

一時之間,朝外宮內無不讚頌皇上的仁慈。

安郡王心裏嘔得要死,卻也不得不在身體剛好一些,就拖著病體前來謝恩。

強行出來跑這一趟,嶽樂的病更重了。

但他卻不能表現出來,若不然就是對君王心存怨望,康熙若是有心追究,便能治他個大不敬之罪。

而此時的安郡王府,可是再也經不起任何風波了。

可憐嶽樂也算一時之傑,早年深得先帝信任,康熙登基之後也拿他沒有辦法,大半輩子都活的風光無比。

哪知臨到了,卻不得不為兒孫委曲求全,似乎要把大半輩子都沒吃過的苦、沒受過的罪全部吃一遍受一遍。

折騰完了嶽樂,康熙心情大好。

再加上太皇太後的身體一日比一日更好,出了正月就已經能下床走動了,康熙更是心情明媚,甚至給後宮好幾個小嬪妃都升了分位。

比如一直住在德妃宮裏的章佳庶妃,就借著這股東風,變成了敏貴人。

要知道,康熙在後宮分位上一向苛刻吝嗇,此次一連給四五位嬪妃晉位,可想而知他的心情究竟有多好。

皇上才是後宮之主,他的心情好了,不但幾個小嬪妃得了好處,便是那些高位有子的嬪妃,也能借機多讓兒子往自己宮室裏跑幾趟,母子之間一敘天倫之情。

胤禛幾乎每隔兩三天,就往後宮跑一趟,先和八阿哥一起去承乾宮給皇貴妃請個安,再與八阿哥分開,自己到永和宮陪德妃吃個飯。

皇貴妃那裏和封三娘頗有進展,兩人之間的關係正處於上升期,胤禛和八阿哥每次去了,都會遭到皇貴妃的無情嫌棄。

所以,兩人每次去承乾宮真就是應個卯,半個時辰不到,就胃部飽脹地出來了。

不是兩人定力不夠,實在是胃部空間有限,再待下去就要被狗糧撐死了。

從前他與皇貴妃親近的時候,德妃心裏不高興。如今他在承乾宮待的時間短了,德妃反而又擔心起來了。

兩三次之後,德妃就忍不住問他,“你是不是在皇貴妃麵前淘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