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將軍相距遙遙,來去耽誤時日,若有僵持,反為不美。先與召相計議,是想討相國一句實話,如此製度但得實施有成,於大周朝強軍究竟有利有害?”
“太傅用心了。”召伯虎臉色稍緩:“平心而論,若得施行,必定有成。”
“既然如此,召相與大王盡可放心,三年後保你兵精糧足,再也不會左支右絀!”
“可老司馬年事已高,怕操持不了此事啊!該當如何?”
“夷這個太傅目下也是閑職,某可兼任副司馬,一力促成此事。”
“你------”召伯虎頓時愕然。
榮夷微笑著起身一躬悠然去了,召伯虎卻兀自愣怔著。
旬日之後,周厲王姬胡的王書已下。不僅完全支持榮夷的整軍方略,為了他行事更加名正言順和少些掣肘,還恩賜年事已高的老司馬歸鄉榮養,由榮夷正式就任司馬。
榮夷深感王恩重大,當即全副身心地忙碌起來。
大周的軍製自武王時代開創,還算是實用有效的,但與榮夷提出的方略一比,立即覺出了原有兵製的缺陷。譬如兵員,大周曆來隻在三種情勢下征兵:一則是大戰之前,一則是大軍減員嚴重之時,一則是大敗(或獫狁,或楚蠻)喪師之後朝野洶洶要複仇之時。如此征兵,因了兵員入營訓練的時間有限,不能立即與戰陣之師融為一體。
為了最迅速地形成戰力,有征戰傳統的部族往往是成年男子全體入軍,而偏遠山鄉的漁獵遊牧族群則往往一卒不征。時間一長,關中本土的男丁人口始終緊缺,形成“田無精壯,家皆老幼,市多婦人,工多弱冠”的腹心虛空。
若以榮夷之法,年年依各地方人口多寡來定製征兵,非但成軍人口大為擴展而源源不斷補充大軍,且每一次量都不大,使新兵訓練可以充分利用無戰時光從容進行。最大的好處,是使關中老周部族人口得以漸漸恢複,王畿元氣漸漸充盈。
再譬如兵器打造,曆來是由官府作坊與軍營作坊完成的,各種兵器打造的規格完全以工師傳統而定。騎士劍之長短輕重與用料總有種種差異。步卒之長矛盾牌亦各有別,同是木杆,木材遴選各異,長短粗細亦無統一尺度。尤其是大型兵器如弩機,塞門刀車,大型雲梯等,部件雖則大體相同,然因其小小差異,根本不可能通用。
其中弩機使用的箭鏃箭杆消耗量最大,然打造箭鏃的數十家作坊屬鐵工,製作箭杆的作坊屬木工,打造也是各有尺寸,乍看差別不大,然裝配為整箭用上弩機便往往不能配套連發。每逢大戰,軍營必要忙碌甄別,仔細挑選,將配套的弩機長箭一一歸置,否則會在危急時刻導致戰敗。
以榮夷之法,將所有兵器部件的規格尺寸及用料標準等等,一律以製度頒行所有作坊,且在兵器部件上鐫刻主管官吏與工師姓名,但有尺寸不合,便可立即查處。如此統一尺寸材料的兵器部件製度若得施行,周軍的戰力無疑將會有一個巨大的跨越。
。您提供大神湛兮若存的西周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