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上山(1 / 2)

正值四月,萬物複蘇,天藍草碧,雲淡風輕。一陣清風拂過大地,卷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為這巍巍大山增添幾分生機。

在一片雜草叢生的山崖間,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布衣草鞋,頭發有些蓬亂,略顯瘦弱的身上背著一個竹簍,裏邊淨是些草本植株藥草。手中拿著一把小鋤頭,正伸頭不住的往崖間探望。這崖不見底,隻見一片似雲似霧般的水汽彌漫在崖間。

觀望一番之後,少年雙眼露出明亮之芒,一把放下背上的編簍,從裏邊拿出一捆繩子,綁在崖頂的樹上。使勁扯了扯繩子,確定沒問題後把另一頭扔下山崖。然後一把將竹簍背起,右手抓住剛綁好的繩索,縱身一躍向著山崖下攀去。

陡峭的壁崖上亂木橫生,布滿碎石。少年如猿猴一般靈活遊刃於崖間,攀臨至一處凸出的石頭上,左手纏繞住繩子,反手從後腰拿出一個三指大小的鏟子,咬在牙上。調整一下身體,伏在一片灌木叢上,然後小心翼翼的扒開了一堆雜草,一株通體翠綠的草藥出現在眼前。小心的用鏟子將植株與四周的泥土一起挖了出來,用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布袋將藥草裝好,放在身後背著的藥簍裏。

看著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淵,少年感覺腦袋有些眩暈,不敢多呆,趕緊順著繩子攀爬回到崖頂。少年看起來很高興,拿出剛才采的草藥,咧著嘴傻笑著欣賞了好一番才離去。

“爺爺,我回來啦。”

在一個青石圍成的土院子裏,背著藥簍的少年邊跑邊喊,不待有人回應,來到一個種滿草藥的藥圃。從藥簍中將剛采的草藥拿出,找了個泥土肥沃的地方種下,培上土,澆了點水,一切終於搞定。

隨便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少年長吐了一口氣,躺在院子裏的長椅上閉目養神,腦海中充滿雜亂的回憶。

這少年名叫李亦,他不知父母是誰,從小是被爺爺養大。他曾經問過爺爺自己的父母,爺爺告訴他,說是在行醫的路上撿到他,之後李亦便沒有再提起過。雖然李亦不是爺爺的親孫子,但在李亦的心中,他卻比親爺爺還要親。李亦對他的父母並沒有絲毫印象,爺爺就是他最親近的人。

李爺爺是一名雲遊大夫,李亦從記事兒開始,就一直跟著李爺爺四處漂泊。爺爺六十多歲了,這些年這一老一少不知踏足過多少山川河嶽,也不知見過多少生離死別。他們住過山洞、破廟、義莊、道觀

經曆過饑荒,餓殍屍野,樹皮草根都被吃個精光。經曆過瘟疫,哀嚎遍野,到處都是烏鴉禿鷲在啄食屍體。經曆過戰爭,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這些年,李亦親眼見到爺爺拯救了不少生命,通過爺爺的手,免於病痛折磨的更是數不勝數。但同樣的,也有不計數得鮮活生命消逝在二人眼前。

這些年由於戰爭,災荒等原因,爺孫二人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直到三個月前,老爺子遇到一個熟人。此人是一陳姓中年男子,據說是當年遭人暗算,性命垂危,正好讓行醫的老爺子碰上,救了此人一命。

這次相遇才知,此人當年是一個外出曆練的弟子,如今多年過去,對方已成為門派的長老。見老爺子這麼大歲數再要在外漂泊,於是便在差人在山門附近的修了一處住宅,爺孫二人便在此定居下來。

李亦在宅子裏又轉了一圈,發現老爺子不在,可能又是到那裏出診去了吧。就走到自己的房間,從一個木盒裏拿出一本破破爛爛的書,自顧自的看起來。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李亦嘴裏喃喃念到。這本《長生訣》是爺爺給他的,說是一套修身養性的口訣,時常觀摩練習,能靜心凝神,強身健體。

李亦學習長生訣已經三年了,雖然身體有些許瘦弱,不過體質確實不錯。每次練習長生訣的口訣時,他都能清晰的感覺到,體內的經脈裏有絲絲的能量在緩緩流淌,暖洋洋的,很舒服。

李亦跟著爺爺這些年,耳濡目染之下,對人體脈穴也還算了解。脈有經脈和絡脈,經脈又分十二正經和八奇經,絡脈則包括別絡、浮絡、孫絡。

經脈是縱行全身的幹線,絡脈是各經脈分出的分支,相互之間縱橫交貫,遍布全身。而穴又稱氣穴,脈氣所發,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穴閉塞則氣不通。

平時李亦有事沒事,就控製著這些能量在每一條經脈之間遊走,一開始有些地方的脈絡行走不通,能量遊走之時還有不少阻礙,但隨著李亦多次練習,這些困難都已經被他克服。而且隨著李亦練習的次數增多,他感覺到那些能量似乎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一絲絲,變成現在的一股股。

不過這些變化,並沒有給李亦帶來什麼壞處,反而讓他的精力似乎越來越來好。李亦一想,反正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也就沒有太在意,繼續學習下去。

這天,李亦再次外出采藥,隻是他並不知道,此時那陳長老已來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