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十五章 平淡的春節(1 / 1)

大年初一,這是1947年正月的第一天,按照當地的習俗,這一天是要到祖堂裏拜年的,但在大年初一這一天裏是不能夠殺生的。因此在有條件的家庭裏,家庭主婦們都會在除夕夜吃完年夜飯之後,就開始殺雞為明天的拜年做好準備。

可對於張良平如今的家境而言,哪裏能夠殺的起雞,就連過年的豬肉和大米,都還是九叔家裏給的,要不然這個年都不知道怎麼過……

年初一大清早,就開始陸陸續續有人拿東西下去祖堂拜年了,按照村裏的習俗,一般都是家裏的男性長輩身穿長袖,衣冠齊整地到祖堂去拜年,並且要等到全村每家每戶都到齊了,燒完金銀香火,以及放完鞭炮,拜年的整個流程才算走完。

在張良平的家裏,母親就接替父親到祖堂拜年,而良平和良安兩兄弟就在家裏等著母親拜完年回來,一起做早飯吃。大年初一這一天可以說是一年內最輕鬆的一天,在這一天裏人們是不能去走親戚的,那就隻能是開開心心的玩一整天了。

張良平兩兄弟自然也不例外,吃完早飯,就出門找同伴一起玩去了,村裏的其他同齡人,除夕夜家裏都會給有壓歲錢,張良平和張良安兄弟倆看著那些進進出出小賣店、手裏拿滿著零食的同伴,心裏別提有多羨慕……

由於家裏窮,沒有多少錢買得起鞭炮,可又有哪個小孩能夠抵得住炮仗的誘惑呢?因此他們一夥人都跑去村裏的大戶人家門前,撿那些沒有被燃放的煙花爆竹,然後從家裏麵偷出來一根香燭,拿上打火機,就往田野裏趕。開始他們一天裏最快樂的時光……

鄉下的孩子,總能想出一些調皮的點子,他們把鞭炮插到泥土裏,甚至有些頑皮一點的小孩,將鞭炮插進牛糞裏,然後用香燭點燃引線就跑,看著那些被炸得漫天飛舞的泥土和牛糞,心裏別提有多刺激。可有時也總有那麼一兩個是跑得慢的,或者是炮仗引線太短了,來不及跑遠而被濺的一身的泥土和牛糞的男孩,即便如此,也擋不住他們的稚嫩和純真,以及那無處安放的雙手。

當鞭炮放得差不多了,他們又得準備開始其它的節目了,扔沙包、走宮堡、玩老鷹捉小雞……

歡笑聲和吵鬧聲充斥著整個田野,甚至都忘記了中午要回家吃飯了。直到當聽到家裏人叫回家吃晚飯的呼喚聲,他們才依依不舍的離開田野,整個空間開始變得安靜下來,偶爾會聽到陣陣的犬吠聲,仿佛宣告著這平淡而又充滿無限快樂的時光即將落下帷幕,一切開始歸於夜的寧靜……

大年初二這天,按照傳統的習俗,凡是已經嫁出去的婦女,在這一天裏都要回娘家。一般家裏的小孩都會跟著自己的媽媽去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有的吃有的玩,還能夠領紅包。在張良平的的內心裏,也曾想過自己能夠有外公和外婆的嗬護及疼愛,可自己如今已經十歲了,可就連自己的爺爺奶奶也沒有聽人談起過,更從來沒有聽過母親談論起有關於外公和外婆的任何事情……

對於這個年紀的張良平而言,或許他還不能理解上一輩人生活的心酸苦楚,即便如今的他,也早已陷入了生活窮困潦倒的泥潭中。在往後的日子裏,他會發現自己越長大就會越孤單,直到他能夠成家立業,才有可能打破這生活的窘境……

大年初三早上,天剛蒙蒙亮,還在睡覺的張良平,就被母親掃地的聲音以及嘴裏不停的念叨聲吵醒了,隻見母親一邊用掃帚掃地,一邊重複念叨著:“窮鬼出!富貴入!你出還是不出!不出大掃帚拂!”這是村裏傳統的習俗,大年初一和初二這兩天,家裏是不允許掃地的,要是掃地的話會把財運給掃走了,等到了初三這天,大家都會把家裏清掃幹淨,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在門前點上一掛鞭炮,寓意新的一年生活中要“窮病出,富貴入!”

大年初四這天,村裏這天是要做春社,祈願今年能夠風調雨順,闔家安康。在舊時代,每個村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伯公和社壇,而做社的時間每個村都各有不同,但流程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每個社頭都是通過抓鬮方式選出來,幾個人為一組。到了做社的當天,就要挨家挨戶的去收米,然後殺豬、雞之類的,架起大鍋來就開始煮粥,走完祭拜流程,就到了最熱鬧的領社場麵,每戶人家的盆統一擺好,社頭開始分粥,領完粥之後,社頭們就開始分豬肉,豬肉都統一切好過完秤,然後再念到名字的人交完了錢就去領豬肉,等到了分完豬肉,做社就結束了。

在張良平自己的村子裏,過完大年初四,就差不多已經是散年,逐漸沒有了年味兒了。聽老一輩的人說,由於以前村子裏窮,鬧不起年宵,以至於後來就沒有了過年宵節這一個傳統。

村裏的其他人家,在春節期間都還能夠走親戚,探訪好友,而對於張良平一家來說,整個春節就顯得格外的冷清和平淡了,古人雲:“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可張良平家的家境一貧如洗,可謂是貧居深山無人問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