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通過敘述人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的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麵起筆,也可以側麵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曆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相濡以沫67年,88歲張榮保和他86歲的妻子丁留珍,都在2013年1月14日這一天去世了。“希望大家都能相信愛情他們的外孫女壽雯在微博上說。“67年來姥姥姥爺相濡以沫”
09 15 22
28 29 31
02 07
1月14日上午11時29分,“@在西安”發布了一條博文,內容如下:“姥姥上周四晚腦淤血,進了醫院。全家人瞞著患了腦梗的姥爺。周六,姥姥姥爺同時血壓降低。今早四點,姥爺走了,八點,姥姥也走了。不知是姥姥不放心留下姥爺一人,還是姥爺搶著為姥姥探路!67年來,姥姥姥爺相濡以沫,兩個老人真的是心靈相通!”這條博文的原作者就是壽雯。
壽雯的姥爺叫張榮保,今年88歲,姥姥叫丁留珍,86歲。兩人都是江蘇武進人,結婚67年,育有3子3女。“年輕時也吵嘴。”張桂芬是張榮保的大女兒,她和二妹張月芬都說,總體來講,父母關係很和睦。兩位老人1946年結婚,張榮保在一家機車車輛廠裏做鉗工,丁留珍管家事。1954年,29歲的張榮保響應政府號召,來到西安車輛廠參加建設。次年,丁留珍和孩子們來到西安,與丈夫團聚。
時光飛逝,張榮保上了年紀,得了腦梗,剛開始他還能拄拐出行,四年前,他臥床難起。丁留珍早就有心髒病,但她不僅能自理,還能照顧丈夫,給女兒幫忙。今年元旦後,丁留珍自感身體不適,掛了幾天吊瓶。輸完液後,她總坐在張榮保床頭。
“姥爺說話不利索了姥姥也不說話”
壽雯說:“她就在那兒,靜靜陪著他。”
1月10日,丁留珍早上起來,照例先到丈夫的房間裏,看了看他。上午9點半,附近診所來人為她輸液。晚上8點多,丁留珍覺得不舒服,斜躺在沙發上。家人見狀,趕緊打了120,最後,丁留珍被送進陝西省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
她的兒女和孫輩們原以為“瞞住了”躺在床上的張榮保,但他們還是發現了老人的異樣,他在床上翻來覆去。張月芬回家後,張榮保問她:“你媽呢?”張月芬說:“吃飯呢。”中午,張榮保又問她:“你媽呢?”張月芬說:“她在廚房做飯呢。”張榮保嘀咕:“也不來看看我。”
1月13日上午,張榮保臉色發白,家人把他送進西安車輛廠職工醫院。1月14日,兩位老人的心髒先後停跳。
由於姥姥姥爺住在媽媽家裏,壽雯經常看到兩位老人相對談天。“說說這個娃,說說那個娃。”姥姥每晚睡前,都要替姥爺掖被子,“即使是兒子給蓋好了,老太太也不放心。”“我以前對愛也很質疑。”壽雯說,現在,我覺得我一定要等到這麼個人,互相愛著。
網友說“這種相濡以沫著實讓人感動”
@在西安:發出開頭那條微博後,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
@shyed:我覺得他們一定不難過,更加不會孤單!因為他們又牽手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煥格格:哎,突然鼻子就酸了,看慣了愛情裏的各種欺騙背叛,這種相濡以沫,相愛一生,心有靈犀,著實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