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春風和煦,一列專列從北京站開出,向南奔馳。乘坐專列的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劉少奇,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宣部長陸定一以及副部長鄧力群。他們是去廣州向主席彙報八大二次會議的籌備情況的。
他們望著窗外碧綠的田野、招展的紅旗、奮戰的人群,想象著波瀾壯闊的大躍進場麵,想象著小社並大社的轟轟烈烈的情景,他們感覺到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在這世界的東方,即將出現嶄新的社會嶄新的人。他們心情振奮,就聊起來。
陸定一像彙報似的說:“各地都在搞小社並大社。河南省已經成立了一個大社,叫嵖岈山衛星農業社。這個大社是由4個鄉27個高級社合並成的,共6500多戶,3萬多口人。他們的管理體製是政社合一,4個鄉變成了大社所轄的4個管理區。大社有黨委會和管理委員會,設書記和社長各一人。下設8個部:農業部、林木漁業部、工業交通部、商業部、財經部、教育部、軍事公安部,還有個外交部。原來的高級社(一村一個),叫生產大隊,大隊長就是村長,大隊支部書記就是村黨支部書記。每個管理區管理幾個大隊。社裏辦有公共食堂、敬老院、托兒所,原來由鄉政府管理的工廠(如農機修造廠、米麵加工廠等)、供銷社、信貸社、公安派出所、學校等,都由大社領導管理了。”
劉少奇興奮地說:“好呀!這麼大的一個社,生產資料公有製,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俱全。有公共食堂,托兒所、敬老院,如果再建設體育場、醫院、俱樂部、電影院,再有洗澡、理發等服務行業,不僅勞動集體化,而且生活也集體化了。這不就是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所設想的‘烏托邦’麼!看來,西方那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所設想的‘烏托邦’,不久的將來就要在我國變成現實了。”
1916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寫了一本書,書名叫《烏托邦》。此書虛構一個“烏托邦島國”,島國實行公有製,土地、房屋及其它一切財產都歸全體國民所有;島國國民所需用品,自己可以到商店自由選取,不用付錢;國民吃飯可以到公共食堂,食堂飯菜味美多樣,免費供應;國民生病,可以去醫院免費治療;成年國民每天工作六小時,業餘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國民在島內旅遊,交通、遊玩、吃住都免費,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島國實行民主政治,管理島國事務的各級官員都由選舉產生,為民服務,人人平等、博愛、自由;老人和小孩都受到特殊的優待與照顧;國民都免費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人品德高尚……。總之,展現在讀者麵前的“烏托邦島國”,是一個完美的共產主義社會圖景。美景雖好,但是卻沒法達到,這隻是一種幻想或叫“空想”。後來,人們就把無法達到的空想的美好社會,統統叫做“烏托邦”。
周恩來說:“我國古代的陶淵明曾幻想過‘桃花源’,近代的康有為寫過《大同書》。《大同書》描畫出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設胎教、育嬰、蒙養、養病、養老諸院;男女成年後,由政府指派分任農工等生產事業;設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死則大葬等等。但是,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實現‘世界大同’的道路。現在,我們共產黨人就要把前人的幻想變成現實了!”
《大同書》是清末維新派首領康有為撰寫的,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無國家,世界置一總政府,分若幹區域;(2)總政府區政府皆由民選;(3)無家庭,男女同棲不得逾一年,屆滿須易人;(4)婦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兒童出胎者入育嬰院;(5)兒童按年入蒙養院及各級學校;(6)成年後由政府指派分任農工等生產事業;(7)病則入養病院,老則入養老院;(8)胎教、育嬰、蒙養、養病、養老諸院,為各區之最高設備,入者地最高之享樂;(9)成年男女,例須以若幹年服役於此諸院,若今世之兵役然;(10)設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勞作所入自由享用;(11)警惰為最嚴之刑罰;(12)學術上有新發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別勞績者,得殊獎;(13)死則火葬,火葬場比鄰為肥料工廠。”《大同書》寫成後,康有為一直密不示人,1913年有部分內容發表在《不忍》雜誌上。
劉少奇說:“主席在學生時代也曾設想過未來的美好社會,叫做‘新村’。剛才談到的嵖岈山衛星農業社,就很像主席當年所設想的‘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