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京劇娃娃(1 / 1)

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少京賽)日前落下帷幕,眾多京劇娃娃的精彩表現,讓人回味無窮。選手中年紀最大的不過十二三歲,最小的隻有三歲半,就專業水平而論,當然都有差距,但是個個態度端嚴且具一定功底,稚拙而認真的表演背後,是對這古老國粹傾心投入的真情。在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遷和流行文化的強勁衝擊下,京劇現狀不容樂觀,但是這些可愛的京劇娃娃,讓我們看到了京劇始終不衰的魅力、影響力,看到了京劇傳承的希望所在。

年紀最小的選手嶽子豪,就是咱大連老鄉,參賽劇目《報燈名》,有腔有調而又憨態可掬,被觀眾們愛稱為“史上最萌燈官兒”。子豪的父親是大連京劇院優秀青年小生演員嶽峰,剛剛在去年的青京賽上奪得銀獎,如今小嬌兒又在少京賽上喜獲銅獎,也是濱城梨園一段佳話。另一位大連參賽選手劉乃嘉也是名師高徒,大連京劇院當家花旦丁豔玉老師的學生,雖然隻有六歲,但是在丁老師的精心教導下,功夫相當紮實,表演靈氣逼人,一舉奪得銀獎,十分可喜可賀。

娃娃學京劇,我個人覺得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大好事,利國利民利自身。當然從事京劇專業非常辛苦,但是就算隻作為業餘愛好,京劇也是上上之選,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文化修養、審美趣味,培養古典氣質,且強身健體。不過,從本屆少京賽來看,有些娃娃的京劇之旅也有一定誤區,望家長引以為戒:一是學京劇一定要求明師,走正路,不要隨意找外行□□。京劇學問精深,規範嚴謹,無明師實授很容易學成“四不像”,糟蹋了苗子也糟蹋了戲。本屆少京賽中有位資質相當不錯的小朋友,參賽劇目是樣板戲不說,還居然是一趕三,兼演青衣、老生、花臉,硬把一出好戲變成了鬧劇,老師如此指導,真真令人捉急。二是要穩紮穩打,全麵掌握基本功,不要急於求成。有些小朋友太早歸了流派,還未成型的稚嫩嗓音唱起麒派、程派,新鮮倒是新鮮,但是用評委的話說“有嗓的都給唱回去了”,不利於孩子未來發展。另有小朋友已經開始變聲,為了參賽,拚命用嗓,聽著都心疼,也是拔苗助長之舉。

從少京賽本身來說,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賽製模仿選秀節目,搞評委亮燈淘汰製,引發觀眾廣泛詬病。在國粹式微文化浮躁的當代,京劇娃娃是何等寶貴的人才,背後要有何等的意誌何等的艱辛,登台亮相的不僅是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小朋友,更是一顆顆投身國粹的紅亮真心,應以鼓勵為主,讚許為主,用這種直接當麵亮燈淘汰的殘酷賽製來對待他們,有沒有考慮到小朋友的心理,是不是略嫌偏離了弘揚傳統文化、鼓勵公眾關注京劇投身京劇的初衷。希望下屆少京賽能策劃一個更加公平合理、鼓勵參與,更加有益於可持續培養人才的賽製,不要為了搏取一時噱頭而傷了小小京劇人的心。

和戲友聊天時,大家還提到一個願望,就是本屆少京賽東北選手甚多,顯示了東北地區發展京劇的雄厚潛力,若大連京劇院能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實力,牽頭主辦一場大連少京賽或是東北少京賽,必將成為又一項京劇盛事與幸事。話雖虛渺,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