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闕大敗,這位號稱萬人敵的王翦,雙手硬托起城門,讓我逃命。他的屍首,被剁成了肉泥。”
“征戰西楚,我與敵軍於西壘壁苦苦對峙兩年,全天下人堅信我要與西楚皇帝聯手,然後將天下南北化江而治。好不容易在京城當上官養老的馬嶺,為了替我說話,帶著北涼舊將一共十四人,不惜全部以死替我表忠。”
“東越邢丘,一喝酒就喜歡用那副破嗓子高歌的範黎也走了。”
“西蜀境內,離皇宮隻差十裏路,軍師趙長陵病死。隻差十裏啊,他就能手刃滅他滿門的西蜀昏君。”
“韓隸,本無死罪,為樹軍紀,是我親手斬下頭顱。”
……
徐驍一塊一塊靈位指點過去,嗓音沙啞,聲聲平淡,處處驚雷
沒有這些人,或許人屠徐驍早已經死了,但他們一個個的都可以為了徐驍去舍命,無疑徐驍是以為好將軍,所以春秋四大名將他贏了,活到了最後,徐家鐵騎的威名也傳遍了天下。
22他的兵
一句:錦州十八老字營之一,魚鼓營末等騎卒許湧關,參見大將軍。讓多少人淚目!”北涼老卒許湧關或者叫瞎子老許,可能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跟隨徐驍征戰多年,隻是年輕時做騎兵遙遙見過一次,那時候扛蠹的還是軍中頭號先鋒王翦王巨靈,益闕血戰,還未瞎眼的老許便是同大將軍一起衝出了城門,眼睜睜望著王將軍跪地不起,雙手托起萬鈞城門,任由遼東袍澤衝出城去,那時候徐將軍還未封異姓王,還未受爵大柱國,隻是回頭看了一眼城門。
所有北涼軍士卒都堅信大將軍才是當世頭一號英雄,春秋四大名將,光看戰績,大將軍肯定比不上那被上陰學宮譽為五百年獨此一人的葉白夔,在觀瀾城一戰前,葉白夔號稱生平百戰無一敗。不說這位隻屬了一場便輸了國戰的西楚葉武聖,便是昔年東越駙馬爺王遂,也要比徐驍更加瀟灑從容,哪裏會有隻剩數百騎慘敗逃亡的狼狽。可最後屹立不倒的,除了同朝的那位大將軍,便隻有徐驍了,何況春秋九國,徐字王旗下的鐵蹄滅了六國,那位成名比徐驍晚了二十年的儒將顧劍棠,不過兩個無足輕重的小國而已,哪裏能與北涼王並肩?這便是大柱國的能耐!
瞎子老許年紀大了,總喜歡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坐在木墩上麵回想當年英雄氣概,想著年輕時前輩老卒傳授的活命門道,想著頭回持弩上陣時的殺紅眼,想著身邊軍中兄弟也曾被割麥子般砍去頭顱,想著敵軍鐵騎馬蹄踏地的轟鳴聲,更想著西壘壁那場春秋中的最後一場大決戰,王妃一襲白衣縞素親自敲響戰鼓,鼓聲如雷,不破西楚鼓不絕,全軍誰人不動容?
這些年總聽一群讀書人說著陰陽怪氣的言語,說什麼跟著大柱國打拚的老卒死了大半,沒誰有好下場,到頭來隻有徐驍做成了異姓王,老許若腿不斷,定要跳腳罵娘,這幫腦子進水的讀書人懂個卵蛋!真正上陣過的,便知道那刀劍無眼的說法,大將軍身上那一身傷都是假的?!都是用刀子用弓箭用長矛往自己身上抹的?!若連大將軍都沒當成北涼王,那麼多不惜拚盡最後一口氣的老卒豈不是白死了,還有誰記得當年那遼東六百鐵甲,如今這天下無人爭鋒的三十萬北涼鐵騎?錦州十八營,今曰已悉數無存,如那威名曰漸逝去的六百鐵甲一樣,年輕一些的北涼騎兵,最多隻是聽說一些熱血翻湧的事跡。
魚鼓營。號稱徐字旗下死戰第一。
最後一戰便是那西壘壁,王妃縞素白衣如雪,雙手敲魚鼓營等人高的魚龍鼓,一鼓作氣拿下了離陽王朝的問鼎之戰。近千人魚鼓營死戰不退,最終隻活下來十六人,騎卒許湧關,便是在那場戰役中失去一目,連箭帶目一同拔去,拔而再戰,直至昏死在死人堆中。
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卻是沒有走近了看一看大將軍,當聽到徐驍也無非是一個駝背老卒,有什麼好看的。瞎子老許才終於知道,自己身邊的這個老兄弟就是北涼王徐驍,在北涼,誰敢說這一句徐驍不過是駝背老卒?”,也隻有北涼王徐驍會說自己是一個“駝背老卒”,當許湧關拜見徐將軍的那一刻,卻是圓了自己一生的夢,知道經常看自己的徐小子是大將軍的兒子時的老卒臉貼著被大柱國親手拿回的拐杖,重複呢喃道:“活夠了,活夠了。徐將軍,王妃,有一個好兒子啊。我老許得下去找老兄弟們喝酒去了,與他們說一聲,三十萬北涼鐵騎的馬蹄聲隻會越來越讓敵人膽寒,小不去,弱不了。徐字王旗下,魚龍鼓響。老卒許湧關,死於安詳。北涼王為其抬棺入土。
這個北涼老卒在北涼軍中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徐驍就是靠著這些老卒走到了今天的。老卒是無數北涼軍士的縮影,這些老卒就是徐驍的底氣所在。
23六萬聲大將軍
徐鳳年截殺趙楷的那日,人屠披甲,離陽在北涼邊境上撒下了一張大網,顧黨舊部可以說是傾巢盡出,六萬人馬都以調防為由,趕赴一地駐紮,更有兩萬騎從薊州緊急入境,聲勢之大,完全無法掩飾!
已經到位的六萬兵馬以大將軍顧劍棠嫡係舊部蔡楠領軍,負責攔截徐驍。一萬大雪龍騎列陣麵對蔡楠的六萬精騎。他一人一馬緩步走出,老人披甲提矛,鎧甲老舊,槍矛垂落。畢竟他已垂垂老矣。當蔡楠看到老人披甲提矛時。
竟是不由自主的翻身下馬,跪在地上,畢恭畢敬喊道:“末將蔡楠參見北涼王!”
這一日,當北涼王徐驍一騎臨陣時,離陽的六萬鐵騎,黑壓壓一片跪了六萬人,六萬聲參見大將軍。而蔡楠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因為他是人屠徐驍。
3五十年鴻業,說與山鬼聽。
31北涼軍兩次請辭還鄉
身為離陽之臣的徐驍此生不曾半點對不起趙家,倒是趙家處處與徐家為難,而朝廷上下打壓徐驍打壓北涼就是對徐驍恨之入骨嗎?不是的,政治上打壓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而表麵上針對北涼最厲害的張巨鹿、桓溫還有顧劍棠這幫真正的明白人,哪一個不是對徐驍即感且佩!徐驍對老皇帝可算是忠心耿耿,為離陽開疆擴土,老老皇帝要將以武亂禁的江湖掀翻,離陽皇帝差遣的事情,別人不願意做,他為了皇帝的那份知遇之恩,徐驍一人請命馬踏江湖,不曾開戰,便有兩萬名百戰老卒請辭還鄉,更有無數出身江湖的猛將對徐驍心生怨恨,轉投其它軍伍。最終人他得罪了,落好的卻是離陽皇帝。可最終他的結果又是如何,自己受到皇帝猜忌,如果他想造反,在西壘壁一戰亡西楚時,就會聽從趙長陵等許多老將的勸諫去順勢拿下整座天下。也就不會有徐璞,吳起等一眾老卒恨其不爭的離去。
可既然坐上了北涼王這個位置,就要能聽得進去不想聽的話,要容得下自己不喜歡的人,一樣米養百樣人,各有各自的難處,也就有了各自的愛憎和脾氣,尤其是那些不記得別人好的家夥,很多時候也得忍著,誰讓他是北涼王,不是輸給哪個人,而是得照顧大局,當了這麼多年的大將軍和北涼王,也有許多憋屈,跟誰都說不出口,這是沒法子的事情!就像文中所述:我徐驍可以不怕死,但怕兄弟為了我而死!打江山?打江山要死人啊,死很多人,隻要我徐驍一日不死,就都是欠了那一個個早早走了的老兄弟。”
趙家老皇帝更是一手製造了京城白衣案,使王妃過早離去,他對離陽皇帝有恨,本可以統率北涼三十萬鐵騎不管不顧,去報仇,去解恨,可是妻子臨終前的殷殷囑托,自己身為北涼王對天下對這三十萬鐵騎的責任,卻又讓他隻能忍耐仇恨,含淚送走妻子!為此,不被義子理解,不被親兒子理解,甚至不被北涼不被天下理解,他的苦能說與誰聽?他對妻子的愧疚又能說與誰聽?
32父子
春秋大戰,死了全家的人不計其數,可被人罵了祖宗十八代,還得替這幫沒良心的龜兒子鎮守大門,說不定哪天要用幾十萬自家鐵蹄的陣亡,去換取一個心安,之後中原換主,還得被新主子在史書上大罵特罵,更有一大幫沒吃過任何苦頭的文人和百姓跟著起哄,這才是你哥最可憐的地方!”
身為北涼王的他能給徐鳳年一切,卻給不了他這個聰慧到極點的兒子一份平平淡淡的生活和一個陪著他長大的母親。他的愧疚其實充滿在鳳年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在旁人看來世子殿下的荒唐和北涼王的縱容溺愛不無關係,可是他隻覺得還不夠——他欠兒子太多了。
尤其是他將一副千鈞重擔壓在了徐鳳年的肩頭,北莽、離陽、天上、人間,北涼一地舉世皆敵!身為父親,誰想讓自己的兒子抗下如此沉重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