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1270年,宣元十年。
青州濱州府的平壽,一座小小的縣城。這裏有石山,以怪石聞名,據縣誌記載,這裏本沒有石山,乃是在商朝時期地火噴湧,拔地而起,待火漿溫度冷卻後自然形成。在平壽城南近郊,山城相映,別具特色。其山勢狀如壺瓶,上小下大山頂有凹陷,又稱壺口山。
石山自古多廟宇,西側有山神廟;東嶺有東皇觀;又有天策上將楊誌將軍廟、石大夫廟。皆由石山的石料加工堆砌而成。觀廟之中有僧道主持,終日香煙繚繞,鍾聲磬鳴。進香還願者,絡繹不絕。
每年四月初八,石山龍華會。不僅道僧寺觀同日講法布施,還有文人墨客彙聚於此吟詩作賦,同時南北商賈也來商洽物資,其中尤以藥商為眾,形成了海內聞名的石山藥會,是平壽一年一度的大盛事。
在邕城擔任主簿的張敬誌告了假。一早出門,帶著供品和香燭來到天策將軍廟還願。張敬誌誠惶誠恐,既懷著對神靈的七分感激,又有對自家多劫命運的三分恐懼。進了山門,就看到有善男信女對著將軍像跪拜,也有一步一叩,直至天策殿的,他們神情極為恭敬虔誠。
張敬誌稍稍猶豫了一下,環視四周,這裏人來人往,哪兒的人都有。萬一碰到熟人,該如何解釋呢?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女兒,心中一緊,也像一些人一樣,一步一叩直至天策殿。
誠心跪拜,無比虔誠地上香。敬獻油錢。然後默默地許願。
當他走出大殿,看到之前沒人的地方,眾人在圍著一位小師父抽簽卜卦。他也駐了足,徘徊在人群後。也想為女兒求一簽。
“小老弟。”此聲輕喚,音量不大,但是極具穿透力,張敬誌有些好奇聲音的主人,轉身定睛一看,竟然呆立當場。
那人著一身黑色的袈裟,與一般寺宇的僧侶著裝大不相同。他站在殿宇投下的陰影裏,默默的注視著周圍繁雜的一切,仿佛他是超脫眾生與塵世的。他那一雙銳利陰鬱的三角眼,正直直地盯著自己,似笑非笑。
“身形如病虎,性情必嗜殺。”張敬誌,心中一緊,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原來是他——父親的好友僧人曜筱。張敬誌少年時曾隨父親在五台山寺廟小住,在旁聽過父親與幾位知己談經論道。有一次碰到最負盛名的相麵大師袁致逸。袁致逸看到曜筱,大為驚訝道:“如今天下太平已久了,怎麼還會有相貌如此奇異的僧人?這一雙三角眼詭異非凡,一身形勢如一隻生病的老虎,骨子裏卻透出一股殺氣,必是一位精於權謀術數的高人。為官為將,將來定能建立千秋偉業。
若是一般化外之人,僧人道士聽聞此言,定會有幾分不悅。而曜筱卻不怒反喜。對袁致逸一揖,道:“謝你吉言。”
那一幕深深地印在張敬誌心中。不是說僧人應該不戀紅塵,不念功名的嗎?那麼這個曜筱聽到袁致逸此言後,又為何作如此反應?自此之後一向淡泊的父親明顯疏遠了這位好友。再後來,聽說他投奔了炆王,成了炆王亰難逼宮,榮登九五的謀臣。一切都如袁致逸意料的那般。他一介布衣僧人。居然真的在太平盛世中顛倒乾坤,建立豐功偉業。
“可是既然如此功高卓絕的他,此時為何不在京城,卻出現在此地呢?”張敬誌還在思前想後,曜筱則不露聲色地對他招了招手,轉身向後走。張敬誌不由自主地跟在曜筱身後,走向林間深處。
清幽的禪房,空氣裏搖曳著幾縷從爐鼎裏升起的帶有淡淡香味的熏煙,兩人盤腿對坐。中間放著一盤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