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鄉下故事(2 / 2)

沉浸在回憶中,路上的些許顛簸也沒有打斷我的思路。隨著城市發展,城區範圍逐漸往外擴張,鄉下的環境也一年比一年好了。“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上個世紀的老話了,但放到現在也同樣適用——基建是基礎、根本嘛。

說這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放到幾年前,還能“謙虛”地叫“些許顛簸”?

我這180坐在副駕,係了安全帶,但……頭幾乎能挨到車頂,所以……

如果那段路不彎點腰背?“哎呦”、“媽耶”之類的叫喚就要蓋過FM的聲音了。

剛才也說了,氨廠離下羅不算遠,在我沉浸在個人回憶中的時候,車內其餘四人也沒有中途打斷我,而回憶結束,羅家集也到了。

“大哥,新年好哦。”

“火根啊,新年好新年好。”

“大伯/大爺爺新年好。”平長輩寒暄之後,就輪到老爸和我了,在大爺爺還是如往年那樣:笑眯眯地回應,三代人先同我握手。看著他一年不如一年豐潤、皺紋隨之多起來的國字臉,還有粗糙的手心,不自覺又想到自家爺爺,心裏難免有點酸酸的。

“辛辛和牛牛也都好……來來都先進屋烤烤火。”

以前鄉下烤火,家裏還都有一兩個大炭盆,圍坐著取暖嘮嗑,那站在第三視角——比如從外麵突然進屋,看見大堂氣氛熱烈的場麵,配合著年味……嘖嘖,心頭總是暖的,哪怕外麵有魔法攻擊,到屋內,就是第一時間大家都沒開口,彼此也會露出和善的微笑。

現在嘛,自然就是電熱暖風機了,雖說有了這種裝備,網上多了一些圖片,比如建國之後偷偷成精的貓啊狗啊,怕冷對著風口趴地板上……如果真按成精與否來評判,這都不算什麼,有些直立起來,前爪肉墊對著烤火,那模樣才叫人樂嗬呢。

不過……科技飛速發展給人們帶去方便,減少了也許是麻煩,也許是隱患,卻也無形間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嗨,我最近怎麼總想些無病呻吟的話?”我暗自自嘲一句,輕搖了搖頭,跟著他們進屋。大爺爺大聲叫了兩句大奶奶的名兒,大奶奶才從廚房出來,也是滿臉笑容和我們打招呼,寒暄回應拜年。

大奶奶的性格、身高,都挺像我奶奶的,所以之前到鄉下大家聊天,都是兩個老奶奶,搬個小凳子坐著說說話。現在大奶奶聽力是一年不如一年,比大爺爺退步得還要快些,剛才可能廚房有些動靜,加上大奶奶耳背,所以沒聽見屋外的吵鬧聲,沒出來迎接也很正常。

招呼我們坐下,這麼些年大爺爺大奶奶還是喜歡我,還當我是孩子,幾個盒子裏裝著瓜子花生、巧克力小餅幹,端著讓我抓一把吃。

那句“還當我是孩子”當然沒有嗔怪的意思,而回頭想那幾段相似的場景,自己心裏的計較,還挺有意思。

小學開始其實就不太喜歡吃零嘴,中國傳統的瓜子花生,要麼嫌嗑著費勁,要麼討厭塞牙(小時候就有蛀牙,大概這也就是後來我吃東西相當有節製的主因),而零食……雖說老話都說“男孩窮養女生富養”,可關於吃喝方麵,老一輩和爸媽的理念是一致的——不過分的,盡量滿足。

嗨呀說穿了,我家如果吃喝都摳的話,那我小時候蟲牙怎麼長的呢?(官方吐槽:不認真刷牙咯。)

那時大爺爺拿給我,勸吃的一方麵是因為我年紀小,另外也有逗弄的意思——不像現在說一遍就罷了。說三遍我也不好意思(盛情難卻),老爸老媽也勸我拿一點,我隻好拿一塊太妃糖,一塊南酸棗糕啥的,來句謝謝,那有點尷尬。

初中左右……不是剛自詡了“鏡水”的號嘛,然後就琢磨著自己得端得住:能要的得客氣,第一念頭就是“不喜歡”、“沒興趣”,或者當時我情緒就低,那……

“拒絕了就不會改了。”牆頭草算怎麼一回事啊?當然了,拒絕也有態度之分,生硬地拒絕和委婉地拒絕,我肯定選後者啊。

而到了高中這幾年,無論接受還是拒絕,包括與長輩的短暫交流,我說的都還可以——不至於給爸媽這邊丟份,而且不是小時候內向,心裏覺得“不說不錯”的態度,不是這個……

招呼我們都坐下,老爸點煙,女人聊天,我嘴裏也有嚼的東西,大爺爺就拿著煙出門了。鄉下就這麼大地方,人也就這麼些,出門路上碰見熟人……女的話道句“新年好”、“恭喜發財”就行,那中老年男子遇見,不得出於禮節遞煙啊?

畢竟……是吧,雖然不好明說,但萬一就碰見村裏的老賴,蹭煙蹭零嘴的,給了也不算什麼損失,別招小人惦記才是對頭的。

所以大爺爺……當然不是專門出去溜一圈散煙的,而是把家裏人:老爸的平輩,我的表長輩叫過來,別到了吃飯點上才集體過來,總顯得這一家子人情味太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