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一年(1 / 2)

J省N市,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這是市裏公認最好的高中,沒有之一。理科一本率這些年80%是沒下去過,文科相對弱一些,但對於絕大多數重點高中,不都是這個節奏嗎?在家長看來,進了附中,相當於一腳已經踏進一本大學校門,這並不算誇張,剩下的就看學生自己肯不肯上進、在一本線的基礎上能再拔多高的問題。而“後退”的少數人,原因就五花八門了……

也不能說考不上一本的同學就是“壞學生”,除了怠惰、青春萌動、遊戲……分心之外,畢竟也有體育特長生——天賦就不在學習上,你有啥招?總不可能一棒子打死吧?追求的目標、奮鬥的方向都不一樣,總不能強行用一套標準框定所有人。

畢竟是高三了嘛,開學難免就感慨一下:正式進入高考備戰階段了,壓力——包括心理壓力和實在的課業壓力,如果對比當時的初三,那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然後絮絮叨叨了這半天,還沒作自我介紹著實有點失禮哈。那也讓別人幫我做介紹……

“嘿!啟軒。”

右側肩頭感受到沉重的下壓,但並不是狠命的動作,剛才開玩笑的語氣也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這聲音,我太熟了。

“你今天也挺早啊,肖宇航。”

“別提了,爸媽今天趕早上班,我被吵醒就睡不著了……”

“是怕二次入睡就睡過頭了吧?開學第一天就遲到的話,老劉肯定不會輕饒你的。”

“嘖……跟我一起去停車,別想偷跑。”

“想找個伴一起上樓就直說,你的人設不適合傲嬌屬性。”

……

看著他有點抓狂的模樣,我微笑著陪肖宇航走到教學樓下方停單車的地方——剛才停我自己的單車已經來了一趟,不過這種程度的往返,我又不是樹獺那樣的存在,不至於為這點卡路裏消耗而抱怨。

肖宇航,同班同桌,與我章啟軒是初高中同學,要說是緣分的話,某種意義上又差了那麼點意思……這要談到我們的初中了。

籠統一點,我之前就讀的初中,其實也能叫“師大附中”——而且初中部比高中部從某種意義上更應該被叫做“師大附中”。雖然校名是育華中學,但它是正兒八經地在大學內部啊……

咳咳,說回正題,我和肖在初中也是同班,隻是因為朋友的圈子彼此沒有交集,加上交通工具的不同,(話說我初三之前還不會騎自行車……)使得我們到了高中才發現:之前兩人居住的社區,相隔竟然如此地近。這才迅速建立起友誼。

意思是說:緣分不能用初高中六年同校來定性,從育華考進師大附中的比例挺高的。我和肖宇航,以及不少初中同學,是因為別的契機、巧合,才建立起比高中三年同學可能更深厚的情誼……嘛,不過這是後話了。

肖宇航性格良善隨和,喜歡搞怪開玩笑,但也許是兩種性格在某些方麵存在不匹配的地方,導致他開玩笑,甚至日常聊天說話的時候,都會被“損友”們抓到漏洞懟上來——就像剛才那樣。別的一對一我不好評價,我和他的話,自認為應該是次元文化的差距吧。肖喜歡遊戲,對日漫的涉獵卻不深。海賊王、火影、褲頭洗衣機倒是都追,畢竟經典,可季度番劇他興致缺缺,二次元的那些話題、梗,他get不到,被我們吐槽很正常。

嘛,我們班裏的好友,多多少少有宅屬性,但都不是死宅。既然大家能湊到一塊,必然有共通的話題,聊久了聊深了,覺得“臭味相投”,自然就成了朋友——學生時代的友人大概都是這麼單純地相識吧?至少我是這麼認為、也是這麼去做的。我在班裏人緣不錯,但好友的圈子就劃定了一兩個,餘下的都是“同學”:比點頭之交要親近一些,但能讓我撕開麵具交流,還差一點距離。

“朋友在精不在多”,這話我一直是讚同的,無論是從正能量的角度出發,還是我本身“懶”、“嫌麻煩”的眼光想問題,都說得通,很適合我偏佛係的心態。

到了班上,與在過道上走動的同學、主動揮手點頭打招呼的同學問聲好,我們坐在座位上靜等班裏大部分人到齊,等著老劉到班上,等音響出聲,催促我們下樓開晨會。高三加新生開學,校方沒理由會放棄這種鼓動學習積極性的絕佳時機。嘛……雖然對於高三一部分老油條而言,真不能說他們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關鍵在於每回都是陳詞濫調,耳朵著實聽起繭了,能聽得進去那才叫有鬼了……

校方表示你這麼牛那你上來講咯?但問題在於……這本就是你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何運用語言藝術,讓我們這些學生更願意接受你們想要我們做到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你行你上”,雖然用這種方法鎮住大部分人的確有效,我也不至於“我行我素”——把晨會上說的那些全當耳旁風,但總結一點就是:效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