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五千年燦爛中國,孕育了成千上萬國粹精華。這其中,豔絕全球的刺繡,以獨特精深的工藝、千變萬化的富麗繡麵,為中國贏得“衣冠王朝”的美譽。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精妙絕美的繡麵,淌過禹舜漢唐、宋元明清的曆史長河,彙聚中國工筆、寫意頂尖畫作之美,沉澱曆朝曆代宮廷皇族、文人豪客、平民百姓用彩之韻。不但溫暖了千萬年來孜孜不倦開創華夏文明的芸芸眾生,更使得他們過上了體麵講究的文明生活,並在此基礎上,締造出宮紗綢緞、綾羅錦繡的浪漫氣息。
刺繡史,其實就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人類從渾身是毛,到片葉遮身,從荊釵布裙,到錦繡妝身,穿越時間的洪流,按照空間的布局劃分,在中國大地上,衍生出舉世矚目的刺繡流派:蘇、粵、湘、蜀四大名繡。其中,粵繡以其獨具一格的工藝和豐富瑰麗的作品征服了國內外各界,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的掌聲和喝彩聲。市場價值也隨著其屢屢革新、令人歎為觀止的工藝而屢創新高,構建了刺繡上下遊產業鏈,養活了一批專門從事粵繡的技工技師。
粵繡是廣繡與潮繡的總稱,注重結合材料形質,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大類。真絲絨繡以蠶絲為繡材,表現力強,是曆史最為悠久、技藝傳承最為完整的粵繡品種。金銀線繡的針法獨具特色,有平繡、編繡、繞繡、凸繡、墊繡、貼花繡、織繡、織錦等七大類六十多種。
民國前後,動亂不安,繡品存世極少。刺繡行業蕭條沉寂,技工們也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前後,一批旅居海外的繡工後代帶著技術回到了祖國,分散在全國各地,低調地繼續從事著刺繡生產。粵繡傳人秦之時便是其中的一員。他為人低調,極少在外拋頭露麵。
秦之時家族的招牌就是真絲絨繡和金銀線繡兩類。
這是一個神秘的家族。他們低調行事、作風嚴謹。迄今為止,江湖上還沒有哪個人能夠完整地介紹這個家族的曆史和輝煌。他們隻知道,百千年來,這個家族一直靠著手上的技術在業界屹立不倒,更靠著一套外界完全摸不透的管理方法,使得哪一個“傳人”也帶不走他們的核心技法,學不全他們的核心染料配方。甚至,在外界飽受血雨腥風摧殘之時,他們也能全身而退,毫發不損。在風平浪靜之時,他們又能卷土重來、貨如輪轉。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若想成事兒,酸苦全吞了,才能來燒香。”據說,秦家班第二十三代傳人秦之時每收一位徒弟都會說這樣的話。“燒香”,是給秦家班祖師爺牌位敬酒、磕頭、上香。學徒能走到“燒香”這環節,證明功夫到家,有資格領取秦之時頒發的獨家身份編碼,也才能真正算是他秦之時的親傳弟子。屆時,就可以憑借獨家編碼在行業內獲得認可、地位,隨之而來的,就是絡繹不絕的訂單。當然,秦之時隨時有權利收回編碼,假如,弟子有辱師門或犯戒的話。這條規矩,有別於江湖上任何門派,獨樹一幟,恰恰也因此門規,使秦家班在江湖上千年不倒,代代傳承,屢創新高,遠非其他門派所能趕追。千百年來,無數手藝人想破解其中奧秘,然而,始終難以破獲。
(一)
據傳,女媧娘娘在補天的時候多了兩塊石頭。這兩塊石頭既沒能補天之缺,不能浪費補地之才,她便將其中一塊放在了青梗峰下,另一塊放在了嶺南白雲山山坳。青埂峰下的那塊早已被世人熟知,白雲山上的那塊還未曾橫空出世。白雲山樹林密茂雨水充沛陽光充足,鬥轉星移,光陰荏苒,吸收了天地日月精華的石頭,逐漸修煉成溫潤細膩的石玉。包圍著石玉的樹木也因為得天獨厚的地勢,蓬勃生長,挺拔秀美,猶如仙境中的衛士。漸漸地,世間多了許多靈性生物,石玉被落木與凋零的花草覆蓋住了,它藏身於老林之中,頗得清淨。隨著時間流逝,山林之中又形成了一脈長流的泉水叮咚作響,這好地方,才被發現。
最早發現這裏的,是秦之時的曾祖父——粵繡傳人秦漢。他買下了這塊平地,想將它打造成一個傳承粵繡的世外桃源。可在勘探時發現地麵上的石頭竟然像天然的碧玉,他便不忍心開鑿。後來,幾經探索和研究,探尋到玉石四角均有一個深深的坑口,他才下定決心利用古代隼鉚結構和拱橋設計原理,打造一套獨一無二的四角卡位固定框架,再在框架之上建造一座四角形客家圍屋。隻要沒有火害,圍屋可傳承五百年。說來也奇怪,這四個角在固定的時候特別順利,很快就定好了形狀。建築師們根據這特殊的山形,日夜趕工,做出來一片東西南北四廊相連的大房子。圍屋建成以後,人們神奇地發現這房子比任何房子都要堅固得多。它有東西工坊,南北廂房,東南角還有個園中院。除了中間空出一塊能擺十餘圍台的青草地,其它地方均仿照蘇州園林設計,連廊曲折,拱門藏景,奇花異草,四季皆春。待這世外桃源完全建好後,秦老爺子已經老了。他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覺得這地方鍾靈毓秀,日後必將孕育大作為的人才,便將它命名為“玉汝於成”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