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蒼茫卷一.
第一章.初回1862
這裏就是目的地——西婆羅洲。
木船進入坤江三角洲北麵支流的河口,逆流向上,沿河零零落落的一些杆欄式高腳屋,不多的一些人在遠處忙忙碌碌,曲裏拐彎的田埂圈起的一塊塊的水田倒是長得不錯。香蕉林、椰林連綿不絕的延伸著,融入一望無盡的熱帶叢林。
“賀公子,快到了!”身後,一位壯碩的漢子朗聲道。
“噢。”他有點應付的應了一聲,被叫做公子,還真有點不適應。
這個南海南端的島嶼,他已經反複研究很久了。在來之前的那段時間裏,他也已經來過這裏幾次了,但是百多年前的這個島嶼是什麼樣子,今天猛然見到了,竟還是有點慌張。
本來,他以為在鬆柏港上岸再走陸路,會更快地到達東萬律。現在應該是走坤甸了。
婆羅洲,這個南中國海南端的大島,卡普阿斯山脈從中央向四外伸展,東北部地勢較高,那個海拔4102米的東南亞最高峰,當地人還叫做神山的基納巴盧山,從婆羅洲西部是看不到的。豐沛的雨水,形成多條河麵寬廣的大河分頭入海,就像剛剛經過的坤江一樣,大部分能通航。到了二十世紀,島上的森林覆被率還在80%左右,眼下是1862年,更是滿島的鬱鬱蔥蔥。
婆羅洲島的地下礦藏豐富,石油、天然氣、煤、金剛石、銅、金等儲量很大,石油及銅礦開采和伐木業一直還是這裏重要的經濟來源。但直到二十一世紀初,婆羅洲的經濟開發依舊隻限於河流下遊及海濱地帶,主要城鎮也多在河口附近。眼下的這裏,與一百年後確有太大差別。
過了隔岸相望的老鋪頭、新鋪頭,船逐漸靠近坤甸碼頭,河裏各種各樣的船隻也多了起來,駁船、舢板、土著的獨木舟、中式的漁船、西洋的貨船來來往往,簡陋的碼頭上也熱熱鬧鬧的,大大小小的大船小艇也占滿了靠岸邊的棧橋,搭著密密麻麻的跳板。
他們的這艘三桅船算是不小,雖然在海上這艘船把他晃得胃都快吐出來了,可是在大清朝鐵定的海禁製度下,比它大的還真不多。
現在這裏應該隻有華人開采的金礦,還有少量的木材開采,以及很少的石油和煤炭被利用。和南亞大多數地區一樣,盛產稻米、橡膠、胡椒、西穀、椰子等,稻米和胡椒也大多由華人種植,但是大多自用,隻有少量的運往爪哇。
根據資料來看,未開化的土著還是華人定居的主要障礙,加上不時上岸擄掠的海盜,還有荷蘭人、英國人,華人的處境可想而知。但願來得及,但願華人的血性還沒有隨著歲月湮沒。
船靠了岸,搭了跳板,他隨著大漢和幾個船夫上了岸。
坤甸,就是這裏了,卡普阿斯河汊流與蘭達河合流點,離河口23公裏,河闊水深,可通海船。卡普阿斯河汊流將坤甸市一分為二,一邊是算是市區,一邊算是郊區。上岸的地方就是以後的市區了,這裏已經是縱橫交錯的水渠,茅屋民舍大多興建在水上。
兩隻腳踏踏實實的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今後能不能從這裏改換天地,誰又能知道?
不大的坤甸碼頭上,叫買叫賣的,背筐擔擔的,摩肩接踵;吆喝的砍價聲不絕於耳,成筐成袋的農產品、簡單的農具、鮮活的水產、各色各樣的水果菜蔬交換著主人。各色各樣打扮的人們來來往往吆吆喝喝,剪了辮子多是在南洋定居了的華人、盤著辮子的一般是來南洋勞工、垂著辮子的則是商販,也有頂著黃毛紅毛高鼻深目的洋人、突額窩眼的土著,甚至有時還能看到個把西洋船上的黑人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