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著去開會的蔣行舟招了招手,示意他們幾個人上前,給考察團介紹。
“雖然我這裏的工作不輕鬆,但是安排出幾名技術員還是沒什麼困難,關杉杉、宋平、鄭凱、周銳。你們幾個接下來就負責陪同考察團調研,知道的問題要盡心回答,但不清楚的也不要誤導人家,明白了嗎?”
“好的。”
“明白。”
關杉杉和宋平、鄭凱他們答應著,這些隻是說給對方聽的場麵話,任務其實早就和他們吩咐過了。
甚至每個人陪同誰,幾個人私下都商量好了。
宋平和鄭凱是公司裏麵資曆很高的技術員,不僅技術過硬,接人待物方麵的社會閱曆也很豐富,他們主要陪同政府官員和機構專家。
而周銳頭腦聰明,熟悉學術方麵的問題,正好對做學問的大學教授和兩名外國學者的胃口。
關杉杉則是形象好,又是技術員中唯一的女生,被派去引導考察團裏的幾位記者、報刊評論員和一名專業攝影師,進行項目的形象建設。
考察團的人當然知道,作為這麼大一個項目的總指揮,蔣行舟不可能有時間一直陪著他們調研。
並且有他們這些負責人在,他們也不能真正暢所欲言、毫無顧忌地打聽消息。
不過另一方麵,他們也擔心從這幾個技術員身上問不到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陪同算是一種折中的方案了。
“嚴教授,有什麼想問的您盡管說,您別看周銳不愛主動說話,他的技術理論還是很紮實的。”
關杉杉和周銳的隊伍離得近,見周銳的情緒還是不佳,她怕人家有意見,主動跟周銳身邊的教授攀談起來。
“哎,關技術員,你可是我們的向導不能胳膊肘向外拐啊。”
她身邊一名攝影師拍攝了一張遠處堤壩的照片,和她開玩笑。
而周銳那邊的一個一頭金發的外國學者插嘴說:“這有什麼關係,關技術員年輕漂亮,是這片泥濘沙灘上的一大亮點,大家一起走不要那麼吝嗇嘛。”
關杉杉害羞的笑笑,那兩個外國專家一個是美國的一個是歐洲的,他們的文化比較開放,不像國內人那麼拘束。
不過讓她驚訝的是,他們的中文竟然這麼好。
上午光聽領導之間說話了,此時他們一開口是流利的普通話有點讓她意想不到。
“查爾斯教授,怎麼會呢,難道我們的臨港工程不會更加的吸引您嗎?”
周銳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忽然看著金發學者開口問道,還是用的英文。
對方瀟灑地笑笑說:“這裏是中國,我們說中文就行,至於這裏的填海工程,老實說我並不看好。”
旁邊中國的大學教授不高興地哼了一聲,來的路上他們就知道了這些外國專家的態度,他們對於中國的技術持非常消極的看法。
所以他們之間的交流很少,對於把他們安排到一起有些不滿。
但另一邊都是政府機構的人,而且句句不離不久後曹妃甸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