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忍耐(1 / 2)

忍耐。

幾千名接站者忍耐著透骨的寒冷和近乎絕望的期待在他們心中造成的憤怒。

火車站忍耐著憤怒的人們。

種種不安在車站廣場上空的寧寂中悄悄流動著……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鎮定地俯視著萬頭攢動的人群……站長,要不要開探照燈?暫時不要……治安警察可以出動了嗎?站長思忖片刻,盡量從容地回答:不必……隨即補充了一句,站內的可以出動了……他放下聽筒,緩緩坐到椅子上,翻開值班日記,匆匆寫了一行字: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還想寫什麼,卻難以組織準確的詞彙。

廣播開始了:

站台工作人員注意,站台工作人員注意,113次列車就要進站了,請作好接站準備,請作好接站準備,請……站長立刻放下筆,起身大步跨到窗前,凝望廣常他心中對廣播員充滿了感激。

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火車站,廣播員的聲音都永遠是那麼一種職業性的,那麼一種緩而慢之的,那麼一種能夠安定人心的語調和節奏。每一個國家的國徽和國旗是不同的,但所有國家所有火車站的廣播員,卻仿佛就是同一位可敬的女性,一位熟諳世界各國語言的女性。

感激她們那種至親至愛的聲音!

我們的地球上沒有一個火車站的廣播員是男性,正說明在火車站這種地方,人類的心理是多麼需要那種溫良的、至親至愛的、女性的聲音來安撫。

火車站是人性的磁常

a市火車站女廣播員的聲調是優雅沉著的。然而全體站台工作人員一聽到,還是緊張地從各處迅速跑到站台上,肅立在安全線以內,如同組成散兵線的士兵。

出站口預先得到站長的命令,絕不放入一個接站者。站台上除了那道藍色的散兵線,再無他人,呈現著一種類似戒嚴的空寂情形和防備狀態。

113次列車並非什麼極端重要的軍列,亦非中央高級領導人或秘密來訪的某外國元首的專列,車上更沒有足以危害一座城市的可怕的瘟疫傳染者。

它是曆史的債車。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四十餘萬知識青年,東北廣大地域內近百個農場的知識青年,分散在無法計數的東北各農村的插隊知識青年,所有這些在十年動亂中被城市拋棄或拋棄了城市的知識青年,這些當年堂吉訶德式的或被哄上被騙上被硬推上曆史遊藝車的紅衛兵,開始了如錢塘江潮般迅猛的大返城!113次列車,是為他們臨時增加的車次。可以認為它是返城知識青年們的專列。他們的人數加在一起,少說也有八九十萬。

相當於一個中小城市的遷移。它首次運行即將抵達a市。它已晚點十三小時,毫無疑問還將繼續晚點下去。鬼知道它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終點站上海!a市是它運行中的第一大站。在此站,它將撇下兩千多名知識青年。另有一千七百多名幾天前乘其它車次抵達a市的知識青年,正如喪失了編製和紀律的潰軍敗旅,蟻群似的擁在車站大樓內,期待著轉乘知青專列兼程南下。他們早恨不得插上雙翅飛回各自朝思暮想的城市。他們由於不情願而沒辦法的滯留,耐性崩潰瓦解,盲目的怨氣和怒氣達到頂點,隨時欲尋找機會發泄。這種怨氣和怒氣,已不複是千百少男少女缺乏磨煉的急躁情緒,而是成熟了的一代人長久積壓的委屈和憤懣。

從哪一天起他們開始產生了這種心理?這個研究興趣留給社會心理學家們吧!

可以認為是他們當年或自願或被迫地離開城市那一天,也可以認為是他們或留戀或詛咒著離開東北廣大土地那一天。

誰也無法在曆史的某一頁上準確記載下這一天的日期,隻有他們每個人自己心中清楚。

蟻聚在車站大樓內的一千七百多名知識青年,使每一個車站工作人員都切身感受到了威脅的存在。車站大樓內仿佛四處堆集著易燃物和爆炸品。車站工作人員對返城知識青年們畏而避之,唯恐與他們發生磨擦。一次微小的磨擦,也可能導致一場難以平息的騷亂,使這北方鐵路線上的大樞紐站癱瘓掉!站前廣場的幾千名接站者,有返城知識青年們的父母,有他們的兄弟姐妹,有他們各種關係的親人。有的竟舉家而來。十一年前,他們送走的是孩子;十一年後的今天,他們將迎接的,是孩子的爸爸和媽媽,是須眉男子和老姑娘。十一年前,他們是在站台上送別,耳畔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口號歌聲此起彼伏;十一年後的今天,他們卻在站前廣場上迎接,沒有紅旗飄舞,沒有標語招搖,隻有漫天飛雪!好一場大雪!下了整整一白天,仍在下。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這個夜晚,紛紛揚揚普天降落。它仿佛要掩蓋住什麼!十一年前曆史轟轟烈烈地欠下了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