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於一篇文章的討論(1 / 1)

對《論語》“不憤不啟”一則的探微

古人張載說“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對於今人,更是如此。

誠如古代經典,曆經千年,因其有獨特的魅力和優秀思想被奉為圭臬,一旦把經典推崇的至高無上,就會讓今人缺乏批判意識,也就缺少了懷疑精神,少了認真探究的習慣,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此筆者就論語中一則短句的分析,來談談如何在經典與現實具體案例中找到荒謬和破綻,並找到進步的道路。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麵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麵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也有翻譯成,就不要再給他舉例子了)

很顯然,這是孔子在教授弟子學習的時候遇到了問題,遇到的問題就是弟子沒有達到“憤”和“悱”的狀態。用今天一些師者的解釋,就是學生沒有下功夫,學生沒有進入到瘋魔階段。所以作為師者他們就甩出一句話,老師不用再往下講了。“則不複也”的這個結果,對於作為教師的角色來說也就心安理得了。這個不憤不悱的學習狀態是因為學生下的功夫,投入的精力都不夠所致,與我何幹。老師也可以趁機休息一會,讓學生自己摸索下下苦功夫吧。這樣的老師從古至今何曾少過,例如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老師判定為笨孩子;愛迪生被老師認定為沒有學習能力;梅蘭芳被老師認定祖師爺不賞飯;朗朗被鋼琴老師認定為不適合彈鋼琴,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問題,其結果也就顯而易見,學生要麼僥幸自己衝出困境,要麼被扼殺,實際上衝出的寥寥無幾,大部分都被扼殺了。從這一點來看,老師的意義何在?老師的價值何在?難道就是為了說一句,則不複也,推脫自己的責任麼?

有了結症,有了問題,這個疑處也就顯出來了。

這個疑就是這句話本意是否有推卸責任的嫌疑呢?換個角度來審視,就是作為教育者或者老師如果能進行反思,從“我”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要明白“我”——老師是教學過程中主導,要反觀自己在這件事中的作用。學生的不憤不悱,很可能是由於“我”的知識內容不夠精深,“我”的教學方法不夠完善,“我”的教學理念不夠先進,“我”的教學課堂缺乏興趣等等造成的。這麼一分析,我們就好在教育者自身找提升能力的辦法,想想當初學生為什麼會跟你學習?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那麼師傅如何把弟子領進門,靠的是自己幾十年的功夫。想讓他人拜自己為師,就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表現自己的才華和精湛的技藝,另外一句話叫做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師傅領徒弟進門,靠的是真本事在一刹那間的精華展現,弟子必然折服於師傅的精湛技藝,而感興趣,進而投到門下。

那麼這個憤和悱的狀態,也是需要師傅來做主導,想盡一切辦法,這是從老師作為教育主體來說的,也就是說老師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勇氣,次啊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能力。

這樣從自身尋找問題,才能找到正確認識和改變學生不憤不悱的方法,也就能改善彼此的緊張關係,也就緩和了教和學的矛盾。

那麼孔子或者曾經像孔子一樣思考的老師們,要懂得反省自己,要意識到自己——在教授課程內容的時候,學生為什麼會“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主動思考是自己的課程體係有問題,或者是課程知識結構問題,還是教授方法問題等等。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確了學生出現“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這一現象的原因,也給自己了一條究竟之路,一條進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