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時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善於狩獵與畜牧,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治理山澤,管理上下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由於他在長期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鳥獸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其馴服,因而在畜牧方麵功績卓著,又始食於嬴,被舜賜姓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並賜給其封土。
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製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yu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麵,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發明過一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一位英雄。
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沒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後來經過商議,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隨著王位的鞏固,禹王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麼人來繼承。可是伯益功勞卓著,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隻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
為了這件事,禹王越發煩躁,寢食難安。後來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順利的繼承舜位,一是當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二是舜選定自己做繼承人之後,就讓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權。如果我也效法當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權讓兒子去執行,而隻給伯益一個繼承人的名義呢?”於是禹王讓啟參與治理國事。
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於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就真地行使起王權來了。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於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願意效忠於他。”
伯益見事情如此,細想之下,終於把禹王的陰謀全部都讀懂了,伯益自己受不了被摯友背叛的傷害,頓時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
可誰知,啟竟勾結天界的天帝——伏羲,而天帝伏羲發現贏伯益正式自己頭號大敵武神的轉世,於是答應了啟的要求,助啟統一九洲。
啟得到天帝的幫助,依然無法打敗伯益,最後天帝無奈,隻得親自下凡,於伯益一戰。
一個風狂而暴虐的夜……
風,瘋狂的咆哮,像是要席卷整個的華夏大陸;雨,像江海倒傾,以雷霆萬鈞之勢覆壓而下。
一道耀眼的銀芒劃過,緊接著就是一聲撼山拔嶽的霹靂。
天昏地暗,鬼哭神嚎,像是世間的末日已經來臨。
橫跨九洲大陸西方的神隕山脈,無數電流自空中轟然而下,無邊無際的閃電不斷的閃現,一陣陣魔獸咆哮聲及人類的慘呼怒喝聲,夾雜在漫天飄搖的風雨聲中。
陰森,恐怖,淒涼……
在電光一閃的刹那,可以看到密不透風的叢林絕壁之間,奔騰閃耀著無數幽靈似的身影,大大小小,根本分不清是人是獸還是巨龍。
他們是誰?他們在做什麼?……
在九洲之中,這裏是最恐怖的一個地方,就是“神隕山脈”。
轟隆隆,轟隆隆……
飛沙走石,電閃雷鳴,隨著一聲聲天崩地裂的巨響,大地在顫栗中塌陷;滾滾巨浪如脫韁的野馬奔湧而來,肆意衝擊著眼前的一切。
一位身穿藍衣的青年正於一位身穿金色帝袍的中年男子展開激烈的戰鬥,他們四周的一切都被強大的攻擊化為塵土。
他們正是贏伯益和天帝伏羲。
頃刻間山河變色,高山化為平地,大地草木不生,一個強大的族群被他們大戰的餘波禍及,就此滅絕。
贏伯益拿著自己的太皇刀,對天帝伏羲說“哼,伏羲,你的修為果然長進了不少啊,真讓吾吃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