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遊玩龍門石窟(1 / 2)

就在兩人和朋友們聊天時,王媽來電話了,“喂!”“一博啊,我們去重慶玩了,你們來不來啊?”王一博聽到後,好家夥,先啟後奏啊,偷偷跑出去重慶玩,把他倆丟在這。“戰哥。”“嗯?”正在玩手機的肖戰道。“咱爸媽回重慶了。”“啥?”肖戰愣了愣,他還以為,爸媽們,隻是在河南玩一玩,沒想到跑這麼遠。“我們去嗎?”肖戰問道。“當然去啊!到時候戰哥一定要帶我去好好逛一逛,重慶。”王一博笑道。肖戰揉了揉自家狗崽崽的頭道:“瞧你沒出息的樣子,又不是沒去過重慶。”

王一博:“哎呀,我還想去重慶工商大學看看。”

“好好好,都聽你的。”

“漬,你兩個膩歪好了沒?就問你倆去不去重慶?真是的,難道你不知道你媽還在這聽著嗎?啊?王一博?”王媽道。

“媽,沒事。我們明天回重慶,今天我們想在洛陽古城逛一逛。”肖戰道。

“好。”

肖媽道:“戰戰啊,明天我們把外公也接來。也有很多人來。晚上在家吃飯啊!”

“嗯,知道了,媽。”

掛掉電話,肖戰整個人就貼到王一博身上。肖戰:“狗崽崽。”“嗯?”“我們下午去哪玩啊?洛陽有什麼古跡?”對於洛陽的美食王一博還是有所了解的。但是要說是古跡,王一博也不太了解。

“emm……我們還是上網查查吧!洛陽有什麼古跡?”

“…………”

好吧,肖戰無語了。

“去這個地方吧!”肖戰道。

肖戰說的是龍門石窟。

“我想去欣賞欣賞大自然設計出的作品。”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麵12公裏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曆時3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麵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麵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龍門石窟不僅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還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麵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位於洛陽市南13公裏的伊河兩岸,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曆經400餘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誌和行為的體現,具有典型的皇家風範。其中奉先寺規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皇後武則天曾助脂粉錢兩萬貫,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敞開式佛龕,主佛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她雍容大度、氣宇非凡、撼人心魄,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香山寺地處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景區內。始建於北魏,唐代武則天曾在這裏主持了一次詩會,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大詩人白居易放情於龍門山水,慕戀香山寺清幽,居住於香山十八年,自號“香山居士”。香山寺北側的白園就是這位偉大詩人的墓園,如今這裏已成為各界來賓憑吊這一曆史名人的理想之地。(資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