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這是一首自南宋流傳下來的民歌,唱盡了人世間的境遇不平,也道出了貧窘之人內心中無限感歎!
在這座關東荒村野店的籬笆院內,正旺旺的燃著一堆篝火,篝火四周坐地圍了一圈十來個人,大家一邊烤著火,一邊靜靜的聽一個十四五歲少女唱這首歌兒。少女歌聲清麗婉轉,她的旁邊坐著一個老者,須發如雪,看上去有七十上下。老者膝上擱了一柄二胡,正自陶然的給少女伴奏。老者側著頭,火光照在他的臉上,右頰上一道淡淡的疤痕,而他的雙目,暗淡空蒙,竟然是一個盲人。
此時冷冷的彎月掛在天空,這火堆前的人又都是漂流在外之客,這首歌兒倒是應情應景。一時大夥都聽得癡了,各自怔怔出神,篝火映在每個人的臉上,似也映出了每個人的生平。
琴音漸止,一曲唱罷,那少女俏皮又微帶靦腆的道了聲:“我唱完啦!”
眾人方才回神,一齊鼓掌,都說:“好聽好聽!”
座中一人道:“老丈,這小調我隻在江蘇一帶聽見過,咱們關東可沒人會得,你爺孫應該是南方的人吧?不知怎麼到這邊來了?”
老者臉帶微笑,輕聲道:“嗯嗯,這老弟說的一點都不錯,我這孫女兒正是在江蘇生長的。老朽本是咱們北地人氏,中年時遷移到南直隸去了。一忽數十年了,哪知越老卻越是思念起故交老友,這才領著小孫女兒出來走動走動。一則了我殘年夙願,再則也讓小孩兒領略一番故土風物!”老者語音平和,但是神情談吐絕不似一個普通百姓。他的銀須銀發,似乎根根都沾染著風霜,他的條條皺紋,似乎每一道皺紋裏都藏著一段久遠的記憶。
少女依偎在老者身旁,柔聲道:“爺爺,你再給我講講你經曆過那些故事吧?”
老者笑道:“傻孩子,你道諸位叔叔伯伯都跟你似的,愛聽爺爺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舊事?……”
眾人見這老者形貌不俗,言語不凡,一心想聽他說故事,紛紛道:“愛聽愛聽,此刻時辰尚早,左右也無事,你老一定頗多經曆和見聞,就給咱們講講吧,也好讓咱們這些晚輩增長些個見識!”
老者微一沉吟,空洞的雙目斜望蒼穹,腦中思緒如潮翻湧,清了清嗓子,道:“好吧,老瞎子今天就給你們講一段四十年前江湖中的傳奇……”
老者娓娓道來,那是一段塵封了四十年的往事。
老者所說的四十年前,正是正德二年。
時值三月,在一座山前,一頭清瘦的黑驢子在那山坡上吃草。旁邊一個少年,口中銜著一截草棍,將左腿疊在右腿之上,悠然而臥。他臉上無甚棱角,透著青澀,寬大厚實的衣衫,尤其襯托得他身形瘦削單薄。
這山名為北普陀山,乃觀音大士的北方道場,被尊為“遼西第一洞天,關外第一佛山。”眼見得山勢逶迤,峰巒疊嶂,奇鬆怪石其間;耳聽得泉水叮咚,鳥雀啾鳴,草木風濤其中。山雖不高,綿延壯闊,如翠屏錦幛;水雖不深,蜿蜒秀美,如玉帶明珠。在山之東南十餘裏外,可望見一座大城,叫作錦州城,當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遣漢俘修築而成,取意為錦繡之洲,當時屬廣寧中左屯衛。
少年自在山坡上躺著,耳中傳來一陣清悅的鑾鈴之聲,他循聲望去,見山腳轉出一匹駿馬。馬兒全身赤紅,皮毛猶如緞麵般柔滑透亮,打眼看來,好似一團烈火移近身前。那馬鬃毛修剪得齊齊整整,一副雕鞍,白鞍墊,銀兜帶,玉馬鐙。馬頸上係著一串銅鈴,額上綴著一隻絨球,身高八尺,體長丈二,顯得神駿無比。綠絨的籠轡,綠絨的絲韁,而此際,那條韁繩正握在一隻春蔥般的小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