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話音剛落,審配隨即出列,拱手說道:“鄒平去黃河,東朝陽最近。當初渡河之時,曾將部分船筏置於彼處。屬下以為,由東朝陽渡河北還,最為妥當”。
審配話剛說完,武將班裏張頜出列發話,“主公,由此地北渡黃河,最近隻兩處渡口。東朝陽最近、而高青稍遠。末將以為,高雲必然料到我軍將由東朝陽渡河北還,而以此地為重,設下兵馬攔截。相反,高青因離鄒平稍遠,高雲或許不以為主公會舍近求遠。故而,此地或許更為穩妥,請主公定奪”。
袁紹聽了審配和張頜的話,都覺得各有道理,故而遲疑不決。考慮了好大一陣子,突然靈機一動,笑道:“此事易耳,當初渡河之時,為防萬一,我於東朝陽、高青、莒縣三處皆放有船筏。如今既然東朝陽和高青各有優勢,不如便分軍兩路,一同渡河”。
袁紹這麼一說,下麵文武眾人也覺得可行,反正是逃跑,路數相對變的不那麼重要了。
商議定了路線,袁紹果然分兵兩路。讓張頜領十萬兵馬出東門,直奔高青,由高青渡口退回河北。
而袁紹自己則領著其餘十五萬兵馬,由顏良文醜二將護著,出了鄒平北門,一路急進,趕奔東朝陽。
高雲其實早料到袁紹一定會跑,而且就在這兩天。算來算去,高雲還是覺得,以袁紹的心性,去東朝陽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高雲一大早就中軍點將,安排兵馬,要提前去東朝陽以南埋伏,攔截袁紹。
但是這令還沒下,賈詡先起身攔阻,急道:“主公,屬下以為,此事不宜”。
高雲一愣,“噢!?為何?”
賈詡又道:“眼下袁紹雖是累敗,士氣墮盡。但卻仍有兵馬二十餘萬,其勢不可小覷。河北兵馬北退,乃是逃生。主公若使大軍攔截,乃是斷其生路。屆時,袁紹兵馬必然拚死而戰。我軍以少敵多,即便得勝,恐怕也難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以屬下之見,不如放袁紹出走,然後追而擊之。河北軍意在逃遁,兵無戰心。如見追兵,必然爭相逃竄,自亂陣腳,破之易如反掌也!”
高雲摸了摸後腦勺,接連點頭,“噢!!對啊!要是我們從後麵追殺,袁紹的兵馬肯定隻會比著誰跑的快,而絕對不會有人回頭反擊。這樣確實可以完勝。但是有一節,不知文和想到沒有?”
“請主公示下”。
“就是剛才你說的,袁紹兵馬二十餘萬,我軍就算自後追擊,也不可能在袁紹渡河之前把這二十萬大軍殺完。那就一定會讓袁紹等主謀逃走,豈不是很麻煩?”
賈詡笑了笑,“主公無須憂慮,袁紹所仗者,不過豪族威望與麾下甲兵。如今主公一來奉天子之詔令,以順討逆,名正言順。再者主公兵到青州,即破袁紹,高下立見。袁紹在主公麵前,已毫無威望可言。袁紹起五十萬兵馬而來,幾盡全國軍力。此番縱然退回河北,所剩兵馬亦必然寥寥無幾。如此一來,袁紹已是強弩之末矣。主公趁勢渡河,收河北易如反掌,有何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