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洞天福地(2 / 2)

上層第三洞規模宏大,幽深靜謐,洞內空間約200立方米。窟頂為深浮雕,騰龍奮飛,祥雲繚繞,給石窟造成了一個浩莽深遠的天宮景象,洞中十一尊石像,或盤,或坐,或立,有的肅穆,有的飄逸,有的安祥,有的虔誠,各具神態。

自然造化的神山與人工鑿造的仙洞之美,統一和諧。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神仙洞山會,方圓百裏的人們都慕名前來,朝拜神仙,觀光風景,春野踏青。這裏也會搭台唱戲,遊山觀洞,祭奠神靈,人山人海,一連數日,十分壯觀。

這個藏仙洞本來宜於我去閉關,但現在家鄉正忙於開發遊資源,建築正忙,不適合靜修。而八角峰頂上的“煙霞清散”是八角峰的美景之一,棲霞洞位於八角峰上海拔1000多米的地方,雲霧繚繞,是煉丹修行的好地方。朝東有一塊大石,石上刻有“先天一氣”四個字以及星鬥的圖案,是道士踏罡布陣的地方。它高踞而上,四麵臨山,境界開闊,察天俯地最為合適。白雲洞構築在危岩之上,前有深澗,後有峭壁,構造洞府的四塊石頭被稱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它們都是古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屬名,給人們以玄妙的感覺。秀麗山穀之間,泉流縱橫,有的像奔流趕海,有的如銀河落天。我可以在那裏暫時辟穀,渴了喝口“神泉”之水,神泉晶瑩清澈,味道甘甜,無論幹旱暴雨,一年四季水位始終都不會變化。

第二天清晨,我坐車來到清風鋪,大清早,行人極少,我一個獨自攀登而上,連一隻鳥也沒有驚醒。沿途不敢再貪戀山中美景,隻顧一味地向前趕。在縱跳之間,我很快就到了山頂的棲霞洞。

當我匆忙進洞時,發現還有竟比我還要早,一個麵容清矍、神態逍遙的中年人正在洞裏轉悠著。他聽到我進洞的聲音,轉過頭來,微微對我一笑:“小夥子,這麼早啊,心裏急著看旭日東升啦?還早著呢,不過風雲過後盡朝霞,不著急,不著急。”

我定睛看了看這個中年人,他的話裏竟隱隱地點中我的心事,我不由得多打量他幾眼,心眼察去,但我卻就看不透他,於是也暗藏機鋒說道:“這位大叔,我是不著急啊,不過我還得等濃雲過後才能看到朝霞。等可是最難耐的。”

“嗯,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作是非來辨我,浮世穿鑿不相關。你這麼年青,哪有那麼多難耐?想想這首詩,認真體悟那個‘閑’字,字裏含有無窮的意蘊喲。”中年人麵對我,吟出一首詩來勸慰我。

“看來,大叔也是一個逍遙塵世之人啊,我可是難得浮生半日閑呢?”我進一步伸出探聽的口風。

“我哪裏是什麼出塵之人,不過就是見多了些,聽多了些,也癡長了幾歲,自然也就安然了些。不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本來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看透了,哪一天不是閑日呢?”他歪頭對我笑了笑。

我幾乎可以肯定他是一個修行之人,這種禪詩,如果說不是對修行感興趣之人,也不會這麼熟稔於心,隨口而出。他既不說透,我也裝著聾子。於是不再跟他談詩,俗氣地對他說:“大叔,你是哪裏人?何時到了這裏?”

“我啊,我是本地人,在外地工作多年了,這次回家來省親。我好奇山異水,要在這裏呆幾天。我呢,也不打擾你了,我也要到處看看。”他對我意味深長地笑了笑,不等我再說什麼,就邁出了洞口。

我也不再理他,一直朝洞裏深處走出。雖然我於這山相鄰,但打小我就沒有來這山看過,我自小身體孱弱,平時總喜歡靜靜地坐在哪裏,一動也懶得動,哪還會登這麼高的山呢?要不是經過修行,身體得了輕安的好處,對身體的感覺變得若有若無,平時走路隻覺得如棉絮一樣,輕若鴻毛。現在一登起山來,就如履平地。

我輕快地向黑暗的洞深之處走去,眼前有些好似一點亮光,不過,這對我一點也沒有作用,黑暗之中,我看去猶如白晝,洞裏的彎彎曲曲,坎坎坷坷,我踏上去如走在平地一樣,絆不著我,也磕不著我。經過七彎八拐之後,我來到一個剛好容一個進去的窄口,我貓著身子,鑽了進去。裏麵可是一個天然的臥室,地上奠著平整的石板,還有一塊大石如門板一樣擋住了洞中的灌風,而石板下麵有一個凹下去的地方,剛好夠我的臀部,平展延伸的地方,正好放得下盤腿,真是天造地設的禪坐勝地!坐下去,麵對的也是石壁,正如達摩祖師的麵壁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