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朝,孝元四年,夏。
楚北郡治下,英德縣管轄範圍內一個叫高家莊的村子裏。一間青瓦為頂,土牆砌成的屋中。一張舊榻邊上,一對夫妻正守著一個病中的老太。
老太的娘家姓高,是高家莊的本地人。在人均壽數不過三十五歲的時代裏,高老太是這一個村子中算得年壽最高的老太,今年四十六歲,人稱一聲高老太。
“咳咳……”高老太咳著。她身材矮小,整個人看著是瘦削的利害。在高老太身邊侍候的是一對夫妻,夫妻二人是模樣普通,膚色黝黑。這二人分別是高老太的小兒子朱一九,以及高老太的兒媳兼娘家侄女高七七。
“娘,藥不燙了。”高七七端著陶碗,碗中是黑漆漆的苦藥汁。高七七是小心的攙扶起高老太,然後小心的讓高老太喝下藥汁。
喝下一碗藥汁,高七七再是侍候姑姑兼婆母的高老太用一碗稀粥。
“我沒事,咳咳……全是老毛病,養養就好。你們夫妻不用就守家裏照顧我一個老太婆。一九,你去縣中尋你姐夫繼續做零工好補貼家用。七七,家中的織機不能停。”高老太給兒子兒媳吩咐活計,顯然生病這點子事情在高老太太眼中不重要,更重要的還是家裏家外的活計不能歇。
“……”過幾息時間後,朱一九先回話,他老實答道:“兒聽娘的。”
“全聽娘的。”高七七在丈夫應下話後,立馬也是同樣的回話。
高老太在病中,她瞧得兒子兒媳都是往日的踏實模樣,她點點頭很滿意的樣子。再躺回土榻上,許是因為病中貪睡,高老太又睡去。
朱一九、高七七這一對夫妻見著高老太睡下後,二人出了高老太的這一間屋子。
朱家三間正房是青瓦為頂,土磚砌的土屋。中間是堂屋,東邊一間屋隔開成兩小間,前頭一小間土屋住著高老太,後頭一小間土屋住著夫妻倆。西邊一間屋未曾隔斷,就擱著家中最重要的織機,朱家婆媳二人,不管是高老太,還是高七七都會織布。
男耕女織,全是家中的重要收入來源。
在三間正房的土屋外,朱家的屋子是簡單圍的一個小院子。小院子的東廂、西廂皆是簡單的抱廈偏房,抱廈偏房舍不得下功夫造青瓦頂與土磚牆。就是蓋著茅草屋頂以及簡單的竹籬笆糊上泥牆。東廂抱廈是家中的廚房與農具雜房,西廂抱廈是家中的茅房與牲口房。
朱家的屋子皆不算大,院中也有些局促。可擱整個高家莊中,朱家這條件也算著出挑的人家,比朱家境況更差的占得大半多數。
在院中高七七跟丈夫朱一九說著話。
“野菜,糧食,還有家中的雞蛋,盡數在這備好。五哥,你去縣中給大姐家帶去。”高七七指著廚房裏備齊的東西,一一都整理在背筐裏,這些全是要朱一九帶去縣城的。
朱一九的姐姐嫁進縣城,姐夫家是做生意的商戶。朱一九在縣中做零活就靠著姐夫家的關係。親戚間的人情往來也不能全是一邊占便宜。
“成。”朱一九慢兩拍的應下話。
朱一九人壯實,朱一九也有一把子力氣,他就是老實忠厚的莊稼人。這反映慢兩拍純粹就是天生的。可能顯得笨拙一些,可這些並不代表朱一九就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