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曾經的文明遠遠稱不上十分發達,但也人口興旺;可當西方的殖民者找到這座孤零零的荒涼島嶼時,島上的部落稀少、落後而荒蠻,飽受饑荒的困擾。
唯有高聳的石像群,還在訴說著複活節島昔日的榮光。
外來者無法想象,這些土著何以能建造如此宏偉的石像群。
……難道他們的先祖得到了外星人的幫助?
也有學者認為,隨著人口膨脹,島民們將島上的資源開采殆盡,終於自食惡果。資源枯竭之後,他們甚至連建造逃出島嶼建船所需的木材都沒有了,隻能被困死在島上。
而對各大組織的調查員們來說,他們的文獻裏還有著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作為距離拉萊耶城最近的人類聚居地之一,來自深海中的恐怖之神——偉大的克蘇魯腐化了島上的居民。島民們建設石像以朝拜克蘇魯,耗盡了最後的理智,陷入瘋狂的自相殘殺。
枝繁葉茂的島嶼就這樣變得滿目瘡痍。
當最後的大樹倒下之後,再也無能為力的島民們隻能守著荒蕪的土地,望洋興歎。
文明興起,文明衰敗,隻剩下無數孤單的石像無助的瞭望著遠方,眺望著那永恒的海中之城,拉萊耶。
對於偉大的克蘇魯來言,文明的興起和衰落不過一瞬間。
如今的複活節島變成了遊客們度假的樂園。島上興建起機場和酒店,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
人們興致勃勃的討論著小島的過往,驚歎著這裏曾經的繁華,以及島民們的短視和愚蠢。
“也許,那位‘麵紗粉碎者’是想告訴我,”陳強默默的想,“這個星球……不,整個星係在永恒的舊日神明們看來,就隻是大一號的複活節島?而人類文明,終究要望著不朽的舊日支配者,淹沒在‘宇宙’的汪洋大海裏?”
陳強和秦淩雪走過酒店的過道。這時候陳強特別慶幸,自己保留了食骸一族借給自己的變顏麵具,否則舉世聞名的陳總到來,難免會引起騷動。
“聽。”
遠遠的,酒店大堂裏傳來悠揚的樂音。一支弦樂四重奏組合正在演奏。陳強沒有多少音樂細胞,卻也感受到曲子的悠長和深邃;認真聽過負責照顧貝多芬老爺子的托德醫生“講課”的秦淩雪表現要稍好一些,能辨認出這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F大調弦樂四重奏》(OP.135)。
音樂並非極端優美,卻有著不可思議的深邃和崇高,仿佛一個難以用語言呈示的世界在作曲家心中流淌出來。然而,這首曲子創作的時間乃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之後,因病過世之前,在貝多芬本人都穿越到了當代的這個平行宇宙,就連他本人都通過樂譜才讀到自己的“天鵝之歌”。
樂評家稱這首曲子為一個謎。“在最自由的同時,又最受音樂邏輯的約束”,也許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如此吧。
但並非所有人都有心思欣賞這雋永而深刻的音樂。一個年輕的男聲在潺潺流淌的音樂裏大聲吵嚷著什麼。
【陳強聆聽檢定36\/73成功】
【秦淩雪聆聽檢定93\/29失敗】
“他在嚷什麼?”秦淩雪皺起眉頭。
“哦,他在炫耀什麼東西,”陳強要聽得清楚一些,那人的語氣中頗多誇耀之意,“好像他贏得了一場什麼拍賣會。我們走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