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接下來的安排(2 / 2)

哥舒翰當然希望叛亂能很快平息,還大唐以安寧,他也相信現在的楊晞能在平息叛亂的過程中發揮重大的作用,這個少年人,能力不是一般的出眾。但他也因此擔心,楊國忠的勢力會隨著楊晞越來越出色的表現而膨脹,最終為大唐再埋隱患,但這擔心他卻說不出來。

楊晞洞察到了哥舒翰的擔心,卻隻是笑笑,並沒再說什麼。

-----------

哥舒翰是在與楊晞提請回長安請罪的第三天動身回長安的。

楊晞派了一隊五百人的軍士護送他上路。

哥舒翰身體有恙,再加上天氣依然很熱,沒辦法通過驛站的快馬行進,連馬兒都不能長久騎行,很多時候要乘坐馬車。

從潼關出發,以他這樣的方式行進,估計至少要六七天才能抵達長安。

在哥舒翰動身的前一天,後續而來的那一萬步軍也抵達了潼關。

這一萬人馬,沒有馬匹助力,基本靠徒步行進,抵達潼關時候全都累的不成人形,幸好現在的潼關已經沒有戰事,他們可以安心休整。

安慶緒和崔乾佑率人馬全部撤出的潼關附近,楊晞沒率軍追擊,安慶緒在沿途布下的伏擊也沒發揮什麼用處,唯一的作用就是將大部潰逃的人馬接應回去了。在退守陝郡後,安慶緒清點人馬後才發現,他麾下隻有不到十二萬兵馬,近四萬軍士折戟在潼關城下,被唐軍消滅、俘虜,或者投降。

這不到十二萬人中,還有數萬身上帶傷的!

接到安慶緒報告潼關之戰不利的安祿山,已經停止了前進的步伐,準備回師洛陽。

潼關守軍損失人馬約三千餘人,基本印證了哥舒翰在戰前損失比十比一的估計。

在探知安慶緒真的退守陝郡,安祿山的十八萬人馬退回洛陽後,楊晞也放了心,他在派出偵騎四處打探敵情的同時,也開始了大練兵,他一定要訓練出一支精兵來。

練兵由他全麵主持,由王思禮、龐忠、呂崇賁、田良丘、李福德、劉光庭等人負責具體的練兵,行軍司馬高適代他執掌訓練的細節事務。

楊晞也在用心觀察麾下這些將領的忠誠度。

不過楊晞也相信,至少現在潼關的情況不會出現紛亂,沒有人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膽量。他在安排事務時候都讓各將領相互製肘,不讓任何一個人權勢過大的。潼關諸將中,一些人之間是有相互矛盾的,且矛盾不小,就如李承光和王思禮,龐忠與呂崇賁間。這些將領之間的相互矛盾楊晞可以非常好地利用,讓他們相互監督、相互製肘。

他對高適也給予了特別的信任及重用,他相信這位曆史名人會投桃報李的!

他也知道,他回一次長安是很緊迫的,必須要盡快回去,將潼關的事務稟明,並向李隆基和父親楊國忠請求,讓他繼續在潼關領軍。

要是遲了,李隆基和楊國忠做出了另外的決定,那是很難改變的!還有,他答應替哥舒翰、王思禮、龐忠、李承光等將領向皇帝求情的事也要盡快去做,這是收買人心的好機會呢!

後續另外三萬臨時征召的大軍在幾天後也抵達了潼關,楊晞親自將他們安排分配下去,分到各將麾下,參加練兵。

在將潼關事務打理有條,並進一步打探到叛軍隻守不攻,屯於陝郡不出後,楊晞決定,帶著親衛家將急趕回長安,向皇帝稟報事兒並提請後續的要求。

(第一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