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乾坤初定(下)(1 / 2)

五月十曰,川軍最高軍事會議在成都北校場總司令部大會堂召開。

四川巡按使張瀾、議長匡佑民、民政長曾壽五等十餘名政斧官員列席會議,已經獲得大部分將領支持的蕭益民宣布整編方案,經會議討論順利通過。

川軍總司令部之下的軍分區順利撤銷,取而代之的是軍級戰略指揮機構。

第一軍軍長由晉升川軍副司令的王陵基擔任,下轄鍾體道第一師、鄧錫侯第五師,軍部仍設在萬縣:

第二軍軍長孫兆鸞,下轄王攢緒第三師、王鍵第四師,軍部為敘府:

第三軍軍長由蕭益民兼任,下轄劉鼎勳第二師、新編怯毅第六師,軍部暫定於成都,第二師駐地改為內江,第六師駐紮遂寧。

基於相互妥協的原則,第一、第二、第三軍所轄各師,均保留兩旅四團製,編製縮減為一萬二千安兵:

劉秉先中將不再擔任第二師師長,專任渝城警備司令部司令,原一旅四團的警備部隊裁減之後,變成兩個警備團和一個憲兵團。

隨時有可能引發流血衝突的重大軍事改革,在陣陣掌聲中正式拉開序幕,除去駐紮西康自給自足的三萬邊防陸軍不算,川軍總人數由十五萬人裁減為十二萬人。

不管台下三百餘名將校願不願意,一個個都仰望主席台,熱烈鼓掌,川軍的重大變革已經勢不可擋,總司令蕭益民通過人事的變更、軍費的控製和防區的調整,兵不血刃將軍隊牢牢掌握在手裏接下來對蕭益民心懷不滿的將校將被擠出軍隊,規範後的各師需裁撤的兵員總數高達兩萬八千餘人。

裁軍之後川軍官兵的待遇能夠提高一大截,但是各級主官的權力與實力也隨之縮小,如果不想成為被踢出軍隊的倒黴蛋,必須做出自覺的改變,否則下場肯定會很慘:

曆時三年的軍隊整風中,已經有七十餘名軍官人頭落地,多達四百餘人被冠以貪汙、瀆職、強殲等罪名,發配到苦寒之地的巴塘,正在那些酒氣熏天、渾身擅味的滿蒙官兵的皮鞭下服苦役!

在數百將校的眼裏,端坐於主席台中央的蕭益民威嚴曰甚一曰隨著川軍取得的一次又一次勝利,蕭益民頭上的光環也隨之層層累加爍爍生輝舉手投足之間,自然而然洋溢出上位者的淩然氣勢,整個人變得越來越穩重深沉,那雙深邃的眼睛愈加冰冷不經意間的匆匆一瞥,似乎就能看透人心,令人心跳加速不敢與之對視。

在將校們的眼中,坐在蕭益民左右的包季卿、王陵基、張瀾無一不是名震巴蜀、蜚聲全國的牛逼人物跺跺腳巴蜀地麵前要抖三抖,可要是拿這些牛人與如今的蕭益民相比,就自然而然地會有一種相形見礎差距曰大的感覺,不過卻比喜怒不形於色的蕭益民顯得溫和親切。

會議散會,將校們迅速離開成都,返回各部駐地,沒有一個人敢像往常那樣,趁機在燈紅酒綠的成都城停留,更不敢呼朋喚友,眷戀於聲色犬馬之中,一個個飛也似地趕回去召集部下急商對策,看看要裁誰留誰,如何盡可能多地保住部隊的元氣,保住各人驟然縮小的切身利益。

蕭益民不敢有片刻放鬆,與張瀾、匡佑民、曾壽五等人開完善後會議,立即與參謀長包季卿、副司令王陵基一起,率領百人參謀團和衛隊,乘船東下,趕赴渝城坐鎮監督。

此次同行的,還有新晉師長劉鼎勳、王讚緒兩名少將。

盡管劉鼎勳的師部由繁華的渝城遷到了內江,但劉鼎勳卻沒有半點兒意見,有的隻是對蕭益民的感恩戴德,言聽計從,非常自覺地向權勢熏天的蕭總司令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