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說清淨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夕陽落下,萬千紅霞之後的雲華山遍地美景,風景怡人,山頂的破舊道觀中,傳來一陣詠誦之聲。
半響過後,詠誦經文的聲音漸漸停下,一個劍眉星目、麵色剛毅的青年道士從老舊的雲華觀正殿內走出來,
雲華觀是一個小道觀,隻有一處正殿,兩處偏殿,後麵便是臥室廚房,殿前有一顆古鬆,再往外邊便是懸崖峭壁,古鬆正是長在懸崖之上,從正殿出來,望眼看去,崇山峻嶺,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唐天緣做完了功課,收好自己的僅有幾本道經,不由得看了看自己舊道袍兜裏全部的家當,
“一百、兩百、二百五、咦、還有幾張一塊的……”
他眉頭緊皺,歎了一口氣,不由得搖了搖頭,臉色苦悶。
這位道士叫做唐天緣,是雲華山下唐家村的人,據說他老媽生他辦酒席的時候,有一位老道士經過,說這個孩子與道有緣,就取名一個緣字,天是唐家村的輩分,所以就叫唐天緣。
雲華山的地處偏僻,在地理上,位於大明天朝西南巴蜀之地,是群山峻嶺中一座不出名的小山,
而雲華觀也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道觀,連被大明宗教管理協會記上名字的資格都沒有,也沒辦法給道士頒發道籍,放古代就是標準的三無道觀,
道觀正殿裏供奉的是三清祖師,偏殿裏供奉的是財神、山神和土地,
至於道觀的曆史,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沒有人清楚這個道觀是誰修建的,何時修建的,
平時也很少有村民來道觀上香,老觀主還在世時,每年六月初六都會有信眾前來集會,村民會帶著香燭鞭炮來上香,還有的村民會帶著白米蔬菜,然後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做一頓便飯充充饑,畢竟山路難行,上來還是很消耗體力的。
但是自從老觀主仙逝以後,雲華觀就很少有人再來了,年紀大的信眾因為腿腳不便,上來不得,年輕一輩又不信奉這些神道之事,
山下村民,往往遇到大事燒香拜佛都是去了隔壁十公裏外的真佛山寶刹,偶爾也會有去真佛山的遊客滿地瞎跑,看到這個破道觀,可能會因為好奇心進來上上香,放幾塊功德錢;
大明天朝自古以來就有依山傍水而居的習慣,雲華山雖然是不出名小山脈,但是雲華山物產豐富,大山之中有很多山澗山泉,
因此雲華山下有很多村莊和鄉鎮,雲華山地處偏遠,沒多少和尚願意來這種偏遠之地建寺立廟,相反,倒是有不少道士在此謀生,
巴蜀之地崇道,多有居家道士,老一輩的搬個家要請道士來念經請灶王爺,如果家裏老人逝世,做白事也要請道士來誦經做法事,祈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太乙天尊,往生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