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貪不貪吃了?還貪不貪?貪不貪了?”

劉明建緊咬著牙,眼中強忍著淚花,身上穿著小小的孝服,跪在如今的奶奶、母親和兩個姑姑麵前。事實果然和他想的一樣,這件事的悲劇,果然是大伯貪吃惹的禍。

1959—1961年,中國經曆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劉明健查過這方麵的資料。根據對災情、受災麵積等資料圖表的分析,他知道這三年發生了持續的嚴重自然災害對於廣大農民群眾來說到底是什麼程度的打擊。當時,因為各種決策錯誤帶來的重大影響,尤其是“□□”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加上從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麵積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新中國麵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據國家統計局、民政部編撰的《1949-1995中國災情報告》記載,1959年全國出現了“受災範圍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嚴重自然災害,”受災麵積達4463萬公頃,且集中在主要產糧區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龍江等省區。1960年,災情繼續擴大,北方持續爆發特大旱災。進入1961年後,大旱蔓延黃河、淮河和整個長江流域,河北、山東、河南三個主要產糧區的小麥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減產50%。

劉明健上一世一直聽奶奶也就是如今的母親謝蓮花講生活的艱辛,這也是他上輩子最愛聽的故事,奶奶說六十年代生活艱苦,吃的都是粗糧,玉米麵多一點,窩窩頭是主糧,珍子稀飯(就是玉米粉碎後煮的,也就是玉米糊糊)。

當時的謝蓮花還一臉回味的對他說她感覺還挺好吃的,玉米糊糊放一點炒的菜,加點鹽,味道很好,做法也簡單,不耽誤上工。有時候他們也吃高粱麵,高粱饅頭是棗紅色的,很粗,刮嘴巴,但是個頭大頂餓。

雜糧吃的多一點,也吃白麵饅頭,但那時候磨麵留的麩皮少,黑麵和白麵參在一起吃,所以饅頭都不是很白,可在她那個時候,能吃上一頓白麵饅頭,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了。

也是,那時候糧食缺,糧食產量低,飯菜油水少,人飯量大,而且也不外出打工,口糧就是一大部分,那時候農業合作社,生產力也不高,大鍋飯聰明的人天天吃好的,老實人出大力吃的也不行。

據奶奶講,六十年代,他們吃的大鍋飯,饅頭類的是玉米麵多一點,麵隻能用小麥做,肉肯定不吃家養的,生豬指標都給國家交了,那時候野雞野兔多一點,但是油比較少,調料也少,那時候的肉也沒有那麼好吃。唯有等農業社膽子大的人故意把羊打死,大家才能偶爾吃一次羊肉。

其他都是精神食糧,天天開大會,學習,批判等。

奶奶並沒有仔細說六十年代初的生活狀況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劉明健可以想象得到,那時候能吃飽飯就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了。他腦海裏並沒有大伯也就是他現在這個身體腦海裏的記憶,不過他聽奶奶提過,他大伯嘴饞的很,自從會走路滿地跑之後就一門心思往外鑽想找口吃的。

而在奶奶娘家的後池塘,可是有魚的,兩歲的孩子正是饞的時候,被和自己年紀差不多大的表哥鼓搗去冰洞裏掏魚結果出事了,還連累了自己的父親。

不過現在不是想這個的時候,劉明健知道現在不做點什麼,隻怕會被謝蓮花下死手打,被打幾下當作給大伯贖罪劉明健可以,可要他一直挨打下去他卻不幹。畢竟犯錯的人又不是他,如今,這兩歲的小身子虛弱得很,要是再給打幾下,他怕自己又要去投胎了。

人死如燈滅,劉明健可不敢賭自己再死一次又能活過來,於是他想到了一個電視劇裏屢試不爽的法子:裝暈。

果然,裝暈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好法子。劉明健一暈,在一旁狠心沒有看他的葉川翠就再也忍不住了,急忙衝上去抱住劉明健,一邊輕輕拍打著他的小身子,一邊衝謝蓮花吼道:謝蓮花,好你個喪門星,誰讓你打我孫子打的這麼重的?是,他貪玩愛鬧害了鈺厚我也十分痛心,可說一千道一萬,要不是你那個不懂事的堂侄跟明建說下麵有好吃的小魚,他會屁顛屁顛的去冰洞掏魚嗎?要是往深處裏追究,要不是你昨天發了薏症,死活要帶著男人孩子去你娘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

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葉川翠幾乎是咬著牙從喉嚨裏吼出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