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蓮花命苦,苦到什麼程度呢!她還沒有出生就死了爹,娘為了生她大出血死了,奶奶因為她是個女孩還克父克母,對她格外的不待見。不過謝蓮花的奶奶也不是什惡人,不忍心這孫女就這麼活活餓死,找了一頭老母豬,讓謝蓮花時不時的去吸上幾口,好賴讓她活了下來。
謝蓮花生於1937年,那時候,正是國家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等骸人聽聞的事情都發生在這一年。
當時的統治政府還是南京政府,歸屬後來避居台灣的那一位領導。在那一位的領導下,人的生活呈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
劉宵琳看過一部戰爭電影,其中有一句話讓她印象非常深刻:“如果說那邊是天堂,那麼這邊就是地獄。”
1938年日軍入侵上海之時,整個上海除了租界被打成一片廢墟。
但即使是廢墟,劉宵琳還是能從電影中看到30世紀繁華上海的一角,蘇州河邊的租界依舊霓虹閃爍,鶯歌燕舞,好一副繁華大都市的形象,讓人很難想象那是30年代的中國。
民國時期的上海,在被日軍占領之前,有“東方巴黎”之稱。那麼當時的上海究竟是什麼樣的水平?與世界上的其他城市相比又如何呢?
20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可謂是民國最繁華的城市
當時的上海超過中國其他城市有多少呢!在城市人口及硬件規模方麵,1931年,上海市人口311萬,全國第一,全球第五;1949年武漢解放時,武漢三鎮人口僅有102萬,這時候的上海是500萬。
1937年,上海發電量為11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55。
與城市規模同樣誇張的還有上海的經濟實力,1933年,上海工業產值73億,約占全國12大工業城市產值的66;排名第二的天津僅為7400萬。
30年代上海還是亞洲最大的黃金交易中心,世界第三大證券交易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也是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攝,這一時期,上海發行的電影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電影市場。
這一時期的上海,處在中西方文明交彙的最前端,人們衣著時尚,男士西裝革履,女士旗袍長裙絲襪等屢見不鮮。飛機、汽車、電車方便著上海市民的出行。瀘州老窖、“華生牌”電風扇、“駱駝牌”香煙,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任何商品都可以在上海買到。
隨著大量西方人在上海經商及定居,英國式、希臘式、哥特式、俄國式各種風格迥異的西式建築在上海拔地而起,構成了全中國獨一無二的風采。到解放前,上海的城區建築麵積已經達到了86平方公裏。
可以說,當時的上海是全中國唯一有現代化沁染的都市。但繁華上海的背後是剝削餘壓迫。
上海的繁華不是源自於上海自身,而是租界。當時離鄉背井來上海闖蕩的年輕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在霞飛路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而霞飛路不過是法租界中,普通市民所居住的地方而已。
在上海生活的中國人,大部分都處在社會最底層,看過那場電影之後,劉宵琳索性去查了一下張忠民先生的《近代上海工人階層的工資與生活》一書,那裏麵的資料顯示可謂是讓她觸目驚心,一讓她她印象深刻的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工資。1931年,上海中國男工月名義工資僅179元、女工132元、童工102元。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這一時期,用童工完全合法,而且還能合理剝削。並且幾乎所有工人每月都工作30天,每天平均工作時間高達14個小時。此外,此類工資僅為紙麵數據,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工人還要遭受工頭、管事以及地方青幫的剝削。上海工人家庭平均年支出高達45348元。可以想象大部分人的實際生活水平由多差。與之相對應的是法國領事館總領事一場宴會的開銷約為2萬元,可以說是車水馬龍,鶯歌燕舞。
不過,凡事相對而言,工人在上海是被視作“市民”的。大量的流民、幫派子弟、無文化者在上海根本無法立足,每天上海都有大量的平民餓死亦或凍死街頭。可以說,吹噓的民國黃金十年,上海灘綁匪橫行,凍死骨遍地,這就是真實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