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隱藏在層層疊疊的群山之後、極為偏僻的小村莊。說是村莊,其實隻有兩戶人家,一家姓常一家姓馮。據說是清末大亂時逃難上山的,戶主原本是兩個姑表兄弟。
因為荒山很多,隻要勤勞些,不愁溫飽。在中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裏,這兩戶人家卻如同進了世外桃源,自給自足、自得其樂。冬天無事時,男人們也會約著打獵。一來為了村子安全,二來也可以打打牙祭。走的遠了,發現隔了幾座山,也有零星的人家。慢慢的開始嫁娶,村與村之間也有了羊腸小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村莊進駐了工作組,帶來了偉人像和偉大指示,這才與外界開始不斷地聯係。並且因為村口的一個大碾子而正式定名為碾子村,還因為國家製度的關係選了村委會,村主任是馮家長子。
常家長子——常振,因為勤學好問,跟著工作組走出大山,到縣裏去工作了。而且,因了年輕、愛學習,人又儀表堂堂,不斷得到提拔,很快升為糧食局局長。在培養年輕幹部進大學進修的浪潮中,又被保送到大學學習。
唯一的壞處是,開了眼界的常振對家裏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老婆自然看不上眼了,回家跟父母說,要和老婆離婚。
常老爺子是個嬌生慣養長大的,喜歡唱山歌、吹嗩呐、玩耍,並不管家裏的事。常老太太是另外一個村子裏師婆子(當地方言,類似仙姑和赤腳醫生的結合體)的女兒,為人講究因果報應。經常給村裏人按摩、刮痧、針灸,治些小毛病。雖然裹著小腳,不良於行,但頗受村裏人的尊重。
關於離婚這件事,在老太太的強烈反對下,不了了之,常振此後也極少回家。常振媳婦池氏倒是安之若素,隻帶著兩個兒子跟著婆婆過日子。
□□期間,常振的身體出了問題,長了很多膿瘡,隻好辭了縣城的工作重新回到碾子村。夫妻兩個順理成章和好了。
當時,人都普遍窮,也沒什麼文化。常振屬於頭腦靈活的那批人,回村後當了會計,也經常倒騰些山貨之類的出山去賣,小日子還算過得去。
就是這種情況下,家裏新生了雙胞胎男孩。池氏的奶水不夠,常振又給小一點的男孩子在外村覓了一個奶媽,把小兒子送到對方家裏喂養,代為照料。一年多以後,家裏的老三已經會跑了,在別人家的老四爬著都沒力氣。常振和池氏照樣送東西給人家,也不怎麼過問。常老太太聽說了,讓常老爺子去把孩子抱回來。
見到孩子回來了,常振和池氏都很煩惱,覺得帶不過來。常老太太就把老四放到自己屋裏養著。常振的長子常興邦一直跟著爺爺,就算比他大不了幾歲的三叔、四叔也不能撼動他在爺爺心中的地位。現在。老四也要在老太太這邊生活,三叔、四叔的話就更難聽了。
常振看三弟、四弟發牢騷,又覺得大兒子可以幹活了,就從老屋把老大接了回來。隻是每逢常老爺子去鎮上趕集,總是帶著常興邦,讓他三叔、四叔嫉恨不已。常興邦是村裏吃過好東西最多、見識最廣、學習最好的孩子王。
常興邦上高中的時候,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有了文化的學生們,緊跟著偉大領袖的步伐。有人要保老師,有人要鬥老師,也有人直接重走長征路。家裏的老人們嘴上罵著這些“小兔崽子”,心裏頭念著自己的“寶貝疙瘩”,人多的時候不屑一顧的說:“有本事一輩子別回來”,人少的時候思兒念女偷偷的抹幾把淚。
又過了兩、三年,出去的小青年們一個個都灰溜溜的回來了,不是說餓的實在受不了,就是說外麵實在太亂,不敢再待。不過,回來的人大都還平安,這就足以讓那些善良的女人們在菩薩麵前多燒幾柱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