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1年,北平,莫家。
莫家是北平諸多高官達貴雍容大氣的四合院中毫不起眼的一方院落。
正值四月,花兒競相開放。
四合院中,一間窗明幾淨的臥房裏,一名身著月白長裙的妙齡少女正倚窗看書。
和風吹過窗外的開得正盛的西府海棠,帶落零星的花瓣飄到窗邊。少女如從畫中走來,似與身後如曉天明霞的海棠爭豔。
忽然房門被敲響,寂靜的畫卷被打破,帶著江南獨有的柔婉聲音響起:“小姐,家宴好了,快去用吧。”
少女頭也不抬,聲音清麗:“曉得啦趙姨,您先快去吧,我看完這頁書就來。”
趙姨聞言推門而入,頭疼又寵溺:“哎喲我的常思小姐呦,今日可是您生辰,老爺夫人請了族裏的叔伯姑姨都到了,可就等小祖宗你了。”
莫家的規矩,生辰便要辦家宴,無論長幼無論年歲。
莫常思無奈抬頭道:“趙姨——您又哄我。”
“誰敢哄小姐你啊,趙姨我說的可是真的。”
莫常思投降討饒:“好好好,我這就去,書不看了。”
趙姨這才滿意道:“那不就好了,走吧小姐,可別又像前兩年那樣遲了。”
趙姨口中的前兩年,指的是某年莫常思的生辰。那次莫常思新買了本書,愛不釋手,差點誤了自己生辰的宴席。
而近來莫常思任職外地的二叔為避免晚了她的生辰宴,特地將生辰禮——時下流行的洋書——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先寄到了莫家。
莫常思隨趙姨走過盛花的庭院,遠遠地就聽著了屋裏父親與二叔在說著什麼,似有小姑附和著。
“爹,你們說什麼呢。”莫常思笑著隨趙姨進門,問道。
眾人聞聲望去,都道:“常思來啦。”
莫夫人打趣:“你許久未到,方才我們都要以為你是睡著了。”
“哪有,是因二叔寄了新書來,看入了迷嘛。”莫常思撒嬌道,“這不二叔也在,娘不信問問二叔那書可是好看?”
莫二叔笑著附和:“那書是西洋書,新近流行的,漂洋過海的統共就沒多少,我可是托人周轉了許久拿到的。”
“是啊,二叔還說許會遲了,就先把書寄來了,可這不還是趕上了我的生辰嘛。”
“多虧你二叔我趕上了,若是沒趕上我們常思怕不是要生氣了。”
莫常思討饒:“二叔說笑了,常思怎會與二叔生氣。”
“是啊,咱們常思——”莫小姑拉長了音,“可是與誰氣都不會氣二叔的。”
莫常思羞惱:“小姑!”
“好好好,不逗我們常思了,開飯吧。”
眾人皆是笑意滿麵地入座開飯,趙姨在一邊與幾個丫頭服侍。
正值黃昏,落日的陽光從窗中透落到了家宴上,襯得一片團圓和美。
觥籌交錯間,天色漸晚,無人發覺四合院外人聲漸消,又似有數個黑影在外打轉。
以及少數幾個黑影不知是如何避開牆上的符文符咒,越過牆頭躲進了庭院。
白日裏開的嬌豔美好的西府海棠在暗淡的月光和零星幾盞燈下似乎也變得鬼影幢幢,令人心生不安。
解放前北京叫北平,這是公元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把政府遷到南京後改的。
民國時候對父母的稱呼:如果是書麵文字上的稱呼就是父親、母親或者爹、娘,爹、媽;如果是民間口頭上的,則多種多樣,各地不同,不勝枚舉,如:爺、娘,爹、媽,阿爹、姆媽(阿媽),大大、媽媽,伯、媽,等等。本文用的是父親,母親,爹,娘。
各個地方會有不同的習慣稱謂,一般來說都是爺爺奶奶就叫老太爺,老夫人,父親母親就是老爺夫人,子女是少爺小姐,孫子孫女就是小少爺小小姐。本文就是如此的。
一些地方我會標注的,如未標出來或仍有疑問可以說出來我再回哦(*/ω\*)